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工作动态

【品典·思政】内诚于心,外信于行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12-11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内诚于心,外信于行
从鸡黍之约看诚信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诚与信是分开进行使用的。“诚”侧重于强调主体的自我修养,即内诚于心;“信”可看作是“内诚”的外化,即外信于人。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后世就把这字连起来使用,称为“诚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诚信的典故,发生在济宁市金乡县“鸡黍之约”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鸡黍之约”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在东汉明帝年间,济宁金乡县的范式与河南汝南县的张劭读书时相识,是同窗好友。结业离别之时,两人约定两年后将亲自前往汝南拜望。约定日期临近,张劭将二人约定告知母亲,请其备好酒菜招待范式。张母说:“你们二人已经分别两年,这千里之约定又怎能当真呢?”张劭告知母亲:范式是诚信之人,定会按时赴约。张母说:“果真如此,我就为你们杀鸡煮黍,备菜酿酒。”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二人欢饮达旦,尽兴而别。范式、张劭一诺千金、诚信赴约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直到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诚信是立身之本、修身之要。儒家对“诚信”非常看重。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不仅是做人的起点,更是做人的归宿。人与人社会阅历故有差异,才能性情也各不相同,但不论贫富,唯有诚实守信、坦荡无私,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注重诚信,把是否诚信列为每日省身的重要准则。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儒家把诚信作为养心、修身最重要的纲目,指出只有人的思想觉悟得到真正提升,达到至诚至信的境界,内心的理性力量才能逐渐展现,抵御住各种名利的诱惑,成为真正的诚信君子。因此《礼记》中有:“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的修身良方。
诚信是为官之本,为政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对于为官者来说,诚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只有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承诺,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官者只有做到诚信,才能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提高治理效率。相反,如果为官者缺乏诚信,将会导致人民的不配合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治理效果和政府效率。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时刻注重诚信的培养和维护,将其作为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将它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我们要努力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做到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通过真诚、守信、负责的态度,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撰稿:田家旺

初审:李  斌

审核:孙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