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9-25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探索清廉之道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能否正确对待名和利,是对每一个年轻干部的考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金钱观,清心寡欲,才能不被名所累,不为利所缚,进而达到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不止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关心百姓疾苦,心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抱有“大济苍生”的从政理想。但东晋时期的官场比较腐败黑暗,他不愿同流合污,为了生存,一直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三十七岁那年,陶渊明被授于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县令,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要来彭泽了解情况。按照惯例,作为县令的陶渊明应当恭恭敬敬地去迎接。当他手下的人提醒他要穿官服戴官帽时,陶渊明却不情愿,冷冷地说“做人要讲求气节,我一介堂堂名士,怎么能为小小县令的区区五斗米的官俸而去向一个庸俗的小人折腰呢!”陶渊明说到做到,到底没有出去迎接。不久,他便弃官归田,这次出仕前后任职共八十多天,此后一面读书,一面与妻子耕前锄后,辛勤劳作,过上了一直渴望的田园生活。在今天看来,陶渊明的做法多少有些率性而为,但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与伟岸人格却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与瞻仰。
淡泊名利,就要不为利禄所动,保持崇高的品格。在官俸与气节面前,陶渊明选择了后者,当然,他也清醒地知道要为此付上怎样的代价,因为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孩子很多,种田根本无法实现自足,这就更进一步反映了陶渊明人品的崇高。中华民族历来讲究骨气,无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孟子,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抑或是“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在名利面前,他们都与陶渊明一样不为所动,保持了人格的独立与完整。因此,党员干部在欲望面前要正确选择,在信仰面前学会坚守,以平和之心看待“名”,以知足之心看待“利”,保持心灵的纯净,做到清风两袖、正气盈身。
淡泊名利,就要坚持省察克治,在反省上多下苦功。“省察克治”是指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并加以克服的一种内省的修养方法。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从违法违纪案件中汲取教训,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自警自省,经常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像“洗脸”和“扫地”一样,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诱惑的侵蚀,保持良好的品行。在日常生活中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避免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觉、自励。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做到日日自警、时时正心,在做到严以修身、省察克治的同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会反思,努力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

撰稿:杨   耸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