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9-18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唐太宗用人如器”蕴含选人用人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选人用人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经验,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也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而富有智慧的政治创造,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价值。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让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久无回音,唐太宗大怒并责问,封德彝却振振有词,说自己兢兢业业寻觅良久,并未发现出众的奇才。唐太宗听后纠正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意思是说,任用人就像使用器皿一样,要量才为用,取其所长。由此可见,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和方法,即发掘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使其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才能与潜力。
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用人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在选人用人方面的至高境界,历来被世人所称道。正是由于唐太宗的不拘一格,广开才路、重用人才,才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开创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贞观之治”。
人才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荀子·君道》说:“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选贤任能是执政者的一件大事,历朝历代无不重视。我们党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高度重视人才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他最关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抓住发展机遇,二是发现和任用人才。他把“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看成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才工作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对待,针对人才工作,他作出一系列的重要论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充分说明了人才对于良政善治的重要作用,也为我们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
要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唐代宰相刘晏曾这样讲过:“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也就是说,在用人时应该重视其长处,弥补其短处,这样天下就没有不能使用的人;如果只注重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就到处都是不可用之人了。因此,要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而善于用人之长,西汉著名的开国皇帝刘邦可谓深谙此道。在刘邦的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有。但是刘邦用人不问出身,充分考虑到了每个人的特长,都让其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形成了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局面。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建设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把“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一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加强系统思维和科学统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世无遗才、野无遗贤的生动局面。

撰稿:颜   芳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