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9-11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从困境写《史记》体会司马迁的坚韧品格


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100多年,一次次遭受挫败,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浴火重生。“苦难辉煌”四个字是对百年党史的最好注脚,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就像一只浴火的凤凰,在履历了苦难与挫折之后最终走向了辉煌与胜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练人的意志,帮助人抵达成功。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接受宫刑以后的痛苦:“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的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衣服全部给浸湿了。在精神与身体双重打击的情况下,他最终还是发奋完成了《史记》,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可想而知,这中间他忍受了多少的艰辛与苦楚。
人生如屋,意志如柱,号角催征,壮歌以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不是遭受那么大的屈辱,司马迁的创作能否取得那样高的成就,其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而有时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去看待艰难困苦。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内心的痛苦、筋骨的劳累反而能够使人的性情变得坚毅,增加从前没有的能力,进而获得成长,所以党员干部应该把困难当作厉兵秣马的“试金石”,把挑战当作突破发展的“练兵场”,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推进伟大实践中书写新辉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宫刑对司马迁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他坐在家里,精神恍恍惚惚,就像丢了东西一样,而出了门又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去。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写好、写完《史记》。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司马迁进行创作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100多年来,也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绝不能有丝毫放松和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满怀自信,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惊涛骇浪,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敢作敢为、善作善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韧,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

撰稿:宫   明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