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经世济民, 革故鼎新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8-28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世济民 革故鼎新

从王安石改革中体悟治国理政之道


从春秋时期的列国风云到光绪年间的百日维新,从商鞅变法到张居正改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叹于中华民族的包容力与内化力。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都在水磨石穿的功夫中消亡了,唯有中华文明绵延千载,深究根本原因,那便是变法与改革。古人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先机,才能与时代同行。
王安石就是一位把握住了历史潮流的杰出政治家,因为著名的熙宁变法,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熙宁变法以前,他曾经任浙江鄞县知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这为他以后革新变法、矫世变俗打下了基础。当时鄞县虽然号称“大邑”,平民生活却很艰辛,王安石就把县府官仓中的存粮轻息放贷给农民,秋收时再让他们归还;他还设置专职部门,平抑物价,打击商业投机行为;首创县学,延聘名师,用以培养人才。这些具有较强原创意义的施政措取得了很大成功,意味着王安石迈出了独立主政的第一步,是他实践“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的志向,服务苍生、辅政强国的开始。
心忧天下,民生为先。王安石在鄞县主政期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抑制豪强、贷谷与民,最后的结果是“治绩大举,民称其德”这就为所有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须革除,因为一桩桩民生小事关系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从老旧楼房改造到旱厕改革,从网络医疗技术发展到双减政策推行,这些都需要我们俯下身子,倾听百姓声音,了解百姓诉求。只有让民生跟着民声走,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才能使百姓获得心底的踏实与温暖。
革故鼎新,与时偕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时,就需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良或者改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从这个层面来说,王安石在主政鄞县期间所采取的施政措施,其实就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创新与调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创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涵养着我们立足当下、开辟未来的历史眼光和思维。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等,这彰显了我们党敢于自我革新、推陈出新的勇气和智慧。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只有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以此来激励全国人民登高望远,看清大势,成就大业。伟大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过程中,我们需要弘扬王安石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深刻认清改革的历史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将个人的血液融入时代的脉搏中,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在开拓与创新中,驶向天朗气清的远方!

撰稿: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