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实干为基 ,不务虚功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8-14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实干为基 不务虚功

从“康熙不取灵芝”中探求为政之道


实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要素。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内也出现了一些不思进取、安于享乐的现象,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实干精神,以实干为基、拿实绩说话,“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谋实策、出实招,务实事、求实效,履职尽责,实干担当,用实心实政赢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戴。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人类的美好理想,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在实干实政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予以注意。《清实录康熙朝实录》23卷记载,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采到一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的灵芝,并引用《神农经》中“王者慈仁则芝生”的话。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祥瑞。”并要求臣下,“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取。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可见,即便身处标榜“奉天承运”的封建社会,康熙也深刻地明白花言巧语于治国理政无益的道理,明白以实心行实政的重要性。这种务实的精神,古人可以做到,对今人而言,也不应该成为一种稀缺。
2015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以此强调要有实干实政,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即使古代统治者也知道,“各级官员不务实,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最终是要垮台的。他曾回忆说,当年延安插队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成了他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一个“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正是要说明领导干部一定要务实、扎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对于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习近平强调过,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领导干部要坚持政贵有恒,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要深入调查研究,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务实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优良作风的真正体现,也是我党建党100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真理性、指导性的内容。领导干部身处高位、责任重大,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有敬畏之心、越要严于律己,模范带头抓好作风建设。各级党员干部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使求真务实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
空谈不如实践,必须以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着力点,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只有做到真想、真知、真干,才能取得工作实效,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才能使社会进步的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使国家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撰稿黄   龙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