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知古鉴今, 择廉而从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7-31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知古鉴今,择廉而从

品陶母退鱼 悟清廉本质


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而清廉是历来倡导的为官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治党必先治吏,治吏重在清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清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和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统一。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清正廉洁的故事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敬廉崇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主管渔业。一次在食用官府的腌鱼时,念及家中贫寒的母亲,就用陶罐盛装了一些派人送给母亲。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让陶侃万分羞愧,深感辜负母训。由于母亲的严厉教育,陶侃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十分节俭。他任荆州刺史时,连造船余下的锯末也要人收集起来,雪后天晴,再撒到坡路上,便于人们行走,告老辞官时,他把所有公物都一一交接清楚才离去。
后人称赞陶侃的清廉,更称赞陶母的美德,陶母湛氏用自己的德行谱写了中国家教史上一曲润物细无声的贤母之歌。这些家教家风故事令人肃然起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社会风气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和宝贵财富。
培育清正廉洁的品格,就要重视家风、强调家教。家庭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好的家风家训会给高尚的人格以精神滋养。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和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给自己定下与亲人交往的原则,强调一方面念亲、念旧、济亲,另一方面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不以公济私;周恩来总理给亲属订立了“十条家规”,他从不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半点私利。廉洁从政既要干部自律,也需要干部约束好自己的家属,营造“以德治家、以勤传家、以廉养家”的家庭文化氛围,不收不义之财,不拿非分之礼。只有家庭成员携手共同抵御诱惑,才能将腐败拒之于千里之外。
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就要守住内心,怀德自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强调,“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陶侃一生清廉为官,深受民众拥护爱戴,这与陶母的“耳提面命”息息相关,更离不开陶侃的廉洁自律。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所以拒腐防变重点是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这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于律己的作风,经常从灵魂深处不断地自我警示、自我反省和自我克制,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陶母退鱼》的故事虽小,道理颇丰,给世人诸多启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面对不义之财、不良嗜好、不情之请,要稳得住心神、扛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坚持“巍然不动”的政治定力,守住“浩然正气”的一方净土,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撰稿:林迎迎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