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君子三立,问道于行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1970-01-01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君子三立,问道于行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领悟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标准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曾被无数人追问过,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立德行是最上等的,其次是建功立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磨灭。“三不朽”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标准,也是有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
毛主席曾言:“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种评价不仅基于曾国藩的功业,同时也基于他的著作与德行。当然,我们普通人很难达到曾国藩那样的高度,因为他始终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维度来要求自己。1851年,天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不堪大用,屡战屡败。在此情况下,曾国藩响应朝廷号召,在家乡招募团练,建立“湘军”,历经数年,为清政府平定各地叛乱立下大功,后来又主办洋务,兴学堂,建工厂,力图中兴。非凡的功业、崇高的品德,以及像《曾国藩家书》这样的著作,使得曾国藩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人生目标,“三不朽”凝结着人生追求的恒久价值,对于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德,就要树立高尚的道德。古圣先贤之所以把“立德”摆在最高的位置,是因为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努力修身立德,才能懂得和践行做人之道。《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德就是君子必“务”之“本”,在儒家看来,其实是人生全部意义之所在。立德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做合格党员的精神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讲政治、有信念、讲道德、有品行。通过持续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懂得应明应守的“大德”,在“明大德”的前提下,注重守公德、严私德,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的不断加强作为做合格党员的必修课。
立功,就要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业绩。“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立功”是“立德”和“立言”的试金石,儒家思想中的人生价值要在“功”的实现中去检验。人生道路是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也要在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实践中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告诫全党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求党员干部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担当历史使命、落实为民之责,把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作为行为准则,讲奉献、有作为,成为懂业务、善治理的合格党员和优秀干部,为党和人民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也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不仅体现在立德、立功上,还应体现在立言上。因此,党员干部要重视立言,讲规矩、有纪律,将党章党规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弄清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规范言行,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仁人志士理想的人格追求,由于不同阶层的人在家庭条件、社会阅历、教育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在实现“三不朽”的成效时各有不同,但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应该是一致的。全体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智慧,要以德为本,以功、言为用,最终获得一种超然的自由。

撰稿:闫   焓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