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品典·思政】身处逆境,泰然自若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1970-01-01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身处逆境 泰然自若

从西汉名相陈平忍辱读书中探索逆境处事观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往今来,英雄人物总是要历经磨难才能完成一番大业,而养尊处优的人往往缺乏成就大事的精神。逆境如同一座桥梁,我们只有跨越人生旅途中的沟壑,才能够步入人生的理想王国。
西汉名相陈平自幼家贫,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只得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学有所成,陈平一直闭门苦读,但是他却有一位自私蛮横的大嫂,经常刁难羞辱他,还时常烧掉他阅读的书简。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他始终隐忍不发,而大嫂却变本加厉,陈平只好离家出走。等到哥哥把他追回,又不计前嫌,阻止兄长休妻。后来一位老者听说了他的事迹,无偿为他授课,陈平学成之后,得以辅佐刘邦,最终成为一代名相。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顺境容易使人忘记潜在风险,在优渥的环境中丧失斗志,而逆境则往往催人奋进,越挫越勇。所以顺境时怎样戒骄戒躁、保持清醒,逆境时如何正视逆境、战胜逆境,才是我们要真正思考的。
正视苦难,在“风霜雨雪”中练就过硬本领。身处逆境时,心态决定了思路,思路则决定了出路。王阳明38岁时被贬到贵州龙场,一路上颠沛流离,陌生的环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随从们相继病倒,仿佛看不到任何希望。《传习录》中这样记载了他当时的心情:“目见荒荒,心向明日张。”虽然放眼所见一片狼藉,但王阳明没有被眼前的环境击败,反而保持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在龙场悟道,开创了心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逆境,其实是自我提升的契机,相比顺境,更能锤炼年轻干部的品质、磨砺年轻干部的意志、增长年轻干部的才干。经历风吹雨打、寒暑考验的树木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不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就无法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就容易滋生病毒,难以担当大任。
不忘初心,在“披荆斩棘”中坚守最初信念。“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官越做越小,人越贬越远,但是也越来越受到百姓的爱戴。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始终坚守着为国为民的初心。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党员干部要善于驶“逆风船”,把每一次危机当做一次重新认识、自我提高的难得机会,在风雨中笃行,于逆境中奋起,最终达到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亦或者是平淡期都泰然处之的人生境界。

撰稿:裴启冉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