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之声

【品典·思政】以德养廉,不可以已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5-22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以德养廉,不可以已
从于成龙身上学习“以清白为宝”的高尚品格

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从一介书生到官至一品,23年的从政生涯中,始终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以卓越的政绩和一心为民的求真务实精神,深得朝廷赏识和百姓爱戴,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于青天”。
于成龙不只是为官清廉,治家也坚守“清白传家、子孙不匮”的准则。康熙二十三年,68岁的于成龙病重,临终前,他对儿子说道:“尔父为官一生,清操苦节,廉洁奉公,上忧朝廷,下忧黎民。日夜长天,扪心自问,无愧于天地鬼神。世人多爱黄白二物,而吾独以清白为宝。”于成龙认为清廉这种操守也会让子孙受益良多,“为父虽无财资留与子孙,吾之清白节操,胜过金山银海,子孙万代受之不尽”,就是他发自内心的告白。
“清廉”贯穿了于成龙齐家治国的始终,而以德养廉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以德养廉的智慧,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培养廉洁的操守,既是为官从政必须坚守的初心,也是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承担的使命。
以德养廉,“学”是基础。《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热爱学习,甚至到了发愤忘食的地步。当然,孔子并不拘泥于学习书本知识,而是推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做到孝顺父母、顺从师长、言行谨慎、亲近有仁德的⼈之后,若是还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除了向书本学,孔子还主张向身边的贤者学习,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加强自律意识,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政德建设思想精髓,又要对标先进模范找差距,对照身边榜样找不足,不断夯实尚廉践廉思想之基。
以德养廉,“思”是重点。孔子非常注重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蕴含了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精蕴。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思”与“省”密不可分,对于如何通过思考、反省来提升个人修养,孔子提到“君子有九思”,要从言行举止各个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立足工作岗位,以学通悟透的勤劲儿、学思并用的恒劲儿,不断强化廉政勤政意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以德养廉,“行”是根本。有了廉德思想的理论基础,还要看为人处世上是否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儒家历来重视知行关系,崇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儒学的始终。《大学》中提到的“三纲领八条目”也肯定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要实现“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付诸行动,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明明德”的具体路径。宋代吕本中有言:“士大夫喜言风俗不好。风俗是谁做来?身便是风俗,不自去做,如何得是好?”时代呼唤和而不流、刚健有为的君子,躬行践履,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员干部要充分把握认识与实践相统一、道德与行为相一致、内在与外在相和谐,在以德养廉的具体行动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以德养廉,“恒”是关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元遗山集》中也提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一时廉容易,一世廉难;一事廉容易,万事廉难。世人皆知的和珅最初为官时,也曾恪守清廉,可随着权力的增长,欲望也随之膨胀,最终走向腐败的深渊,成为“天下第一贪”。那些频频爆出的落马官员也曾是党员干部中的佼佼者,却将公权力作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沦为金钱的奴隶。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定力,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去掉攀比、不抱侥幸,以德养廉,严于律己,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

撰稿:陈彩芹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