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政德大家谈】孔子的为政智慧及其时代价值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5-11

近日,济宁日报“政德大家谈”栏目刊登我中心文章《孔子的为政智慧及其时代价值》:






孔子的为政智慧及其时代价值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先后做过委吏、乘田、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官职,后来又摄行相事。孔子为政颇有政绩,在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摄行相事期间,一改鲁国政坛的混乱局势,国势逐渐上升,甚至引起了邻国齐国的担心。孔子为政虽时间不长,但其为政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穿越两千年的历史烟云,依然有着历久弥新的价值意义。

孔子为政智慧的核心是“德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为政者以仁德执政,实行惠民政策,百姓得到了好处,他们自然会拥戴为政者,为政者就像“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同时,为政者只有“修文德”才能“来远人”,就像周文王施行德政,天下贤人如伯夷、叔齐、姜太公都去投奔他。所以,孔子主张治国应做到“道之以德”。孔子做中都宰时,强调养生送死的礼节秩序、长幼之间的道德伦理,尊敬老人,倡导俭朴之风,出现了“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的效果,在社会上培塑了良好的道德风气。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他的学生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在单父做官期间,以道德来教化百姓,在他的影响下,夜晚渔夫独自捕鱼,也会放掉小鱼,留下大鱼。所以,从政者以德为政,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立政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员干部应充分汲取孔子德治思想,将德性与党性相融合,切实提升党性修养。

孔子为政强调仁爱百姓、以民为本。通观《论语》会发现孔子对百姓充满仁爱精神,并主张以民为本。孔子自己说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还说自己希望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看作和“修己以安百姓”一样的境界,是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难以完全达到的高度——使全体人民的生活得到救济改善,这应该是孔子心中最好的政治,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爱百姓、以民为本的情怀。

纵观历史,为政者能做到仁爱百姓,以民为本,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相反,为政者只顾自己得失,纵情享乐,失去民心,国家政权就会被推翻。秦王朝行暴政、失民心,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场;唐太宗李世民行仁政、得民心,开创了“贞观之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身子俯得越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被举得越高。”因此,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切实造福人民。

孔子为政非常重视礼的作用。在古代社会,礼代表着社会秩序,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因此,在国家的治理层面,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见季氏“八佾舞于庭”,便进行激烈批评,因为这代表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这个先例一开,社会就会越来越乱。所以,孔子为鲁司寇时,就着手“堕三都”工作,拆毁三家权臣的封地城邑,因为他们僭越礼制,破坏了社会秩序。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为政者不讲礼,则社会就会无序,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正是为国不以礼的结果。所以荀子说:“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可见,礼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约束,强调的是遵守社会秩序、严格自我约束。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无规矩,则无以立身处世,在践行根本宗旨、增强党性修养方面也会打折扣。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应汲取孔子“为国以礼”的智慧,树牢“规矩意识”,严格自我约束。

孔子为政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内涵,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启迪,党员干部应当知古鉴今、古为今用,从孔子为政智慧中汲取有益养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作者: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教研科副科长  李斌


END


文稿 | 李 斌
编辑 | 刘金梦
初审 | 李 昊
终审 | 范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