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政德概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特色办学
政德文化
教学资源
联系我们
学员中心
政德之声
政德之声
【品典·思政】诚信无欺 守诺践约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4-11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诚信无欺 守诺践约
从商鞅《立木为信》中探索诚信之道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实和守信二词的意思是相通的,都是真实不欺的意思。诚信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即无欺、守诺、践约。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就是对诚信这一词语的最好诠释。
《史记》对于“立木为信”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新法带来的影响是“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这样评价道:“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秧言而有信,新法才得以推行无阻,他自己最后也是声名大振。
讲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最好的通行证,也是为官从政应有的政治操守。“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党员干部带头讲诚信,对党、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社会才会以此为榜样,进而达到“民以吏为师”的效果。世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稳,业无诚信不旺,家无诚信不和,民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忠。领导干部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言立德与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诚信是做人之本。待人处事要诚信,这是修身的根本。《论语》里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处事如果不讲信用,也就无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威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诚信的有无。取信于民者,威信自然高;失信于民者,威信必然低。以诚相待,才能不怒自威、不令而行,赢得人们的信任、支持与尊重,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威信,形成凝聚力、号召力,进而依靠众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诚信是兴业之道。对待工作要诚信,就是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从事的具体工作是我们立身社会的基石。要想有所建树、将事业做强做大,就必须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面。这种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说到底是敏事乐业、孜孜以求的诚信精神。
诚信是道德之基。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将诚信与爱国、敬业、友善并行提出,可见诚信在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一个诚实守信的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敬畏之心,都不能轻视或忽视诚实守信在道德建设中的基石地位。
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简单来说,就是不做“双面人”,言行一致、襟怀坦荡,台上和台下一样,说的与做的一样,对待上级和对待群众一样,做一个经得起民意检验的人,一个完全透明、公德私德都不怕“晒”的人。党员干部唯有做到诚信修德,表里如一,树立起良好的个人道德形象,才能在构建人人干实事、个个讲真话、官民皆诚信的社会道德建设中,在促进政风民风的改善中,起到引领和榜样作用。
撰稿:常良亚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
咨询电话:
0537-6720780
0537-672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