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之声

【品典·思政】清正廉明 慎独慎微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3-03-27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十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品典·思政”栏目,旨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提炼历史典故中的为人、为政之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涵养干部为政之德。通过品读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典故,汲取为政智慧,阐发政德感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培育优良品格、提升人生境界。

清正廉明 慎独慎微

从杨震"四知拒金"中探索廉政之道


国无廉则不安。清官廉吏自古以来就是百姓爱戴的对象。北宋名臣包拯颂扬廉洁的官吏堪当人民表率,而把贪婪的污吏定义为"民之贼"。历史上留得清名永垂后世的好官不胜枚举,山东境内的循吏杨震就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

杨震,字伯起,史料中记载他从小勤奋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人们认为他的品行学识甚至有复兴儒学的大气象,于是把他和孔子相比,称呼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关于杨震的品行,流传最广的是《后汉书》等典籍里记载的"四知拒金"的故事,杨震也因此成为历代官员清廉从政的典范。
杨震五十岁才开始出山在州郡为官。当时掌握朝廷实际权力的大将军邓骘听说了杨震的才能和操守,非常倾慕,于是举荐他作"茂才"。由于才能显著,杨震连续4次不断升迁,做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的高位。杨震到东莱上任时,途经昌邑,前来拜谒的昌邑令恰好是他之前举荐的官员王密,半夜时分,王密怀揣十斤黄金前往馆驿相赠,以答谢杨震的知遇之恩,但被杨震拒收。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王密又以"暮夜无知者"辩解,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罢,惭愧而出。
后人评价,"四知之言,可质天地"。王密星夜送礼,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但杨震仍然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这份答谢厚礼。杨震这种不欺暗室、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行为,是他人格品质、内心操守、精神境界的真实体现,成为中国后世读书人、为官者的行为榜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廉洁从政,要做到"慎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要素,腐败问题的关键在"内"而不在"外"。如果自控能力不够,就会容易受到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古人说:"君子慎其独也",讲的是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作为党员干部要经常自省、自警,越是在私底下、无人处,越应加强自我约束,始终不放纵、不逾矩。

二、廉洁从政,要做到"慎微"。古来成大业者,无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慎微中蕴含着质量互变的哲学原理。我们要牢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教诲,谨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小事小节上做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从政路上,容不得半点的精神懈怠和丝毫的意志懒散,必须一直谨守初心使命,永葆本色。
三、廉洁从政,要做到"慎行"。《礼记》中说,"举大事必慎其终始","慎行"就是对自己的每一次行为都要审慎考虑,三思而行。古人云"心静则明",只有保持冷静,不急于求成,才能做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才能把工作做得圆满。"心静"是慎行的前提,内心宁静便不会胡乱作为,反之,内心躁动不安,行为也就很难合乎法度,也就谈不上"慎行"了。要做到慎行,还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时时处处都按照党员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
《晏子春秋》中说,"廉者,政之本也"。晏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做到政治廉洁,并且能够长久维系下去,那么廉洁给社会带来的作用就会像清澈的水流过大地一样,"其清无不洒除也",它所经过的地方,一切污浊都能够被清除。官员清正廉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安定与公正状态的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千百年来,百姓对循吏的爱戴从未改变,杨震的铿锵之言,凛然大义犹在眼前,他的清廉品行,他的慎独慎微,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撰稿:孔明慧

初审:李   斌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