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感悟论语】修身三境界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2-06-27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严肃认真,心存诚敬。”子路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能使身边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天下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以安顿天下百姓,连尧和舜这样的贤能君主都担心自己做不到吧!”

【政德启示】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把君子之道的标准划分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这既是自我修养的先后次序、内在逻辑,也是践行君子之道的不同境界。首先,一名君子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自我修养。但只做到这点还远远不够,还应该通过自身的修炼使周围的亲朋也得到安乐。第三个层次是“修己以安百姓”,这是成为君子的最高标准,达到这个层次,君子便实现了仁道的最高境界。

一、修己以敬:修养出恭敬严肃的状态

有心进行自我道德的修养,是迈向君子之道的第一步。修养出虔诚恭敬的态度,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事物,不敢有任何松懈,这也正是儒家强调的“君子慎独”。在孔子划分的这三种境界中,“修己以敬”属于最基础的层次,大多数有志于仁道的人通过努力应该是可以达到的。“敬”就是端正态度,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朱熹认为“敬”字是孔门的第一要义,不可片刻懈怠,他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内心正直、庄整严肃、收敛谨畏的特质,那么内心就具有了坚定的意志和足够的定力。明代思想家薛瑄有言:“敬则心有主,而诸事可为。”所以我们今天讲“严以修身”,首先是要树立做人做事恭敬的态度。

二、修己以安人:塑造良好稳定的社会关系

在孔子看来,修身不仅是修养出恭敬虔诚的精神状态来,还要将这种个体修身所获得的至善至美的精神成果运用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这个过程就是“修己以安人”。里的“人”,应该是狭义的“人”,大多指与自身有血脉亲缘或朋友乡邻等关系的群体,强调以仁义之道对待他们,使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得享人生安乐。以“孝悌之道”安亲,孝敬父母,友于兄弟,使有血缘关系的至亲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受到幸福。以“忠信之道”交友,真诚地和朋友交往,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彼此的学问知识、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都获得飞跃和提升,使身边朋友享受到快乐。以“仁爱之心”安乡邻,易民风,倡民德,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一种良性的活动氛围。所以“修己以安人”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社会关系的交往来巩固和发扬人内心的善良,并使之升华为一种相对持久稳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关系,这是“外王”的工夫。

三、修己以安百姓: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

儒家本着推己及人的原则,把这种积极作用推广到广大民众之中,这就是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曾大赞禹的功绩,“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住的宫室很简陋,但却能竭尽全力为百姓办水利,这番称颂,就是对“修己以安百姓”的深刻注脚。像尧、舜、禹、周武文王这样的贤能执政者,他们善于修己,恪守仁道,克己奉公,爱民众,为民谋利,被孔子看做是实践仁政的榜样。因此,在儒家看来,入仕从政是实现“安百姓”的必要途径。
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特别对政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个体而言,修养自己,努力达到君子人格;对国家而言,实行德政,造福天下,实现君子的道义担当,二者相互促进,交织作用,个人修养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最终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执政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入仕为官就应肩负起“安百姓”的重任,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儒家学说中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济世理想得以交汇,并向外扩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是我们党今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追求。

撰稿:孔明慧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