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感悟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2-05-23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学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也是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此处的“不亦重乎”对应“任重而道远”的“任重”;“不亦远乎”对应“道远”,故应该翻译为“也是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之意。)

【政德启示】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句中“士”指读书人,其目标是行仁。对于士而言,行仁是一生的事,要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所以是重任;死而后已,所以道远。从孔子的时代起,士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伟大追求中。

一、立志当高远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即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和道德修养,并主张“志于仁”、“志于道”,以“求仁”、“闻道”、“行道”为志向,为了实现志向弘扬仁道,甚至到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而且还要做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

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我们只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树立高远志向和不穷且坚的信念,才能于“广土众民”的外在功名上“所乐不存”,于“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的外在功德上“所性不存”,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而“达则兼善天下”。

二、担当要笃实

古人云:“言之非难,行之为难”,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仁而无恶,既是行为之立定,又是实践之笃行。在孔子看来,有志于君子者,一旦立志就要笃行其道义。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种种磨难都没有打断中华文明的顽强发展进程,千难万险都没有磨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灾难深重反而使似乎陷入绝境的中国人民更加勇于担当,团结协作开创新的历史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担当显本色,笃行见真章。因此,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勇挑重担,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无愧于人民期待和时代责任。

三、坚毅而不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士人有了这样的心志,坚毅而不辍,就会有对家国之忠、对社会之义、对父母之孝,就一定会本分修己,诚恳待人,踏实做事,投身于道义的实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他告诫广大青年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者,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秉持刚毅坚卓、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栉风沐雨,勇毅笃行,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撰稿:孙胜楠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