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为官者的忠孝观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2-02-07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之根本。百善孝为先,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孝与为官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孝与忠之间的关系。《孝经》中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事亲。《论语》中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三字经》开篇: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儒家将孝当做一切善行的根本。孝是一个人成为仁德之人的根本,是一个高尚之人所必须具备的情怀,一个真正的君子理应首先是一个孝子。我国汉代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规定没有孝廉品德者没有做官的资格。当时,这条标准很有点一票否决制的味道。西晋年间,李密幼年丧父,四岁时舅父强迫其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据史书记载祖母有疾,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时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竭力推辞,呈递《陈情表》,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晋武帝看后,不禁被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因此,《陈情表》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孝。宋代大文人赵石云说,读李令伯的《陈情表》不落泪者,不是孝子。
事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没有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就没有战争年代和建设年代前赴后继的牺牲与奉献。人民才是我们的父母,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尽最大的孝。儒家向来讲究修身之道,《孟子·尽心上》中记载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讲是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要做到弘道育人,以天下为己任。《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最高目标。而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大爱精神,才是孝的最高表现,他两次进藏,一次延期,在西藏奋斗了十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时,母亲已是87岁高龄,由于担心母亲挂念,他谎称出差,临走前他跪在母亲面前,不停地磕头。虽然孔繁森没能在高堂床前侍养,更没做到“以显父母,但他将对母亲的“孝”奉献给了藏族百姓。孔繁森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正是有了对人民的爱,才会以苦为乐,扎根高原,奉献高原。这是对国家的忠、对人民的大孝。
立身。我国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说法,实则为国尽忠与为父母尽孝并不矛盾,事实上两者是统一的。《了凡四训》中讲: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奉献国家时,孝便是忠;当一个人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奉献,他便是最大的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父母自然也幸福其中,故这便是孝。《礼记》中讲:“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不就是我们党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美好蓝图的价值体现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牢记功名利禄得自人民,理应“孝”还于人民,心系人民,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负人民所托。

撰稿:黄 龙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