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以德施政 政之本也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12-27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言简意深,不仅仅突出了“为政以德”作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风向标的重要价值,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的忠实继承和弘扬。

“为政以德”一词最早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孔子打了一个比方,他认为:“执政者若用道德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的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都会井然有序的环绕着它。”可见,孔子把“德”放在第一位,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为政以德”的政德思想,强调的是要“以德施政”,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最终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儒家所给出的人生进修阶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强调的就是修身,把修身作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德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的是对为官从政者自身所具备的道德要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还强调:“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也在强调:“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所以,为官从政者的德才是立身之本。在儒家看来,正人先正己。首先应做到率先垂范,尽力做到“其身正”,来引领“天下正”,为天下人做出示范与导向,那么社会的“正”就不难取得了。正如孟子所讲:“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一旦国君端正了,那国家也就安定了。因此,为官从政者应该坚持以德修身、身先士卒。当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便能以高尚的道德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感召百姓,以此达到孔子所讲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最高境界。正所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高尚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其次,“为政以德”从国家治理层面上来讲,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道德要求,主张“以德施政”。《尚书·尧典》中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可见德的理念古已有之,很早就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了。西周初期,周公反复总结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总结出要想使周王朝长治久安,就必须对国家实行德治管理。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政治主张,强调要“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周公的德治思想,不仅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伟业,也对孔子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论语·为政》中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虽然法治和刑罚可以避免人们犯罪,但不能让人生起羞耻之心;倘若是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用礼制来约束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才是人心中的法律。”因此,在治国理政时就必须要坚持德治和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同车之双轨、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另外,除了对国家实行德治以外,儒家还倡导执政者要用道德来教化百姓,不主张使用刑杀之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认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靠刑杀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是主张以道德教化使民心归服。孟子极力推崇孔子的主张,他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依靠道德使人服从,才会心悦诚服。所以孟子又讲:“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只有道德教化才能赢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综上所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德治思想自确立以来,虽历经了几千年,但都是围绕“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核心思想逐渐深入展开,为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直到今天,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必须要结合以德治国,否则依法治国是无法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同时,还应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施政。

撰稿:颜 芳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