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12-20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这样一段经历:“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次困厄被后世称之为“陈蔡绝粮”,是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途中经历最险恶的一次。孔子满怀热情赴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地的途中,被陈蔡大夫所围,断粮七日,弟子们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展现出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陈蔡绝粮”的经历引发了孔子对于人生穷困与显达的深入思考。脱困后,子贡执辔赶车,感慨遭此劫难,将会终生难忘。孔子却认为,困厄之事,也是幸运之事,教育弟子们明白“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的道理,只有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勇士和志士。经历了陈蔡之厄的孔子师徒,完成了君子人格的自我锻造。司马迁将“陈蔡绝粮”作为孔子成圣的重要经历,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孔子坚毅不挠、守死善道的精神品质不仅激励着司马迁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坚守道义、刚毅执着的优秀品质。
河南淮阳城外有一座古建筑,名为“弦歌台”,传说就是孔子绝粮处。“弦歌台”正殿两侧石柱上有一幅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形象描绘了孔子师徒当年的穷困境遇和身后的无限价值,这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第一,在危难时刻应从容不迫。《庄子》中评价,“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内心笃定、从容应对、临危不惧,这是圣人的大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定力”,做到“临大事而不乱”,客观形势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大事来临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镇定沉着地作出科学决策,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化危机为机遇,从容渡过难关。第二,在穷困之中应坚守道义。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君子能在穷困之中修身养德、坚守道义、不改气节,这是孔子尤为称道的。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怀抱理想、秉持信念,坚守初心,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价值。
陈蔡绝粮,弦歌不绝,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孔子师徒在穷厄的考验下,让儒家的思想与精神实现了新的升华。千百年来,正是一代代如同孔子一样的仁人志士心怀仁义、坚守道义,百折不回、前赴后继,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出磅礴之力。
撰稿:孔明慧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