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11-22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我国古代先哲圣贤总结的学说思想,对历朝历代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其中民本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思想资源之一。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一民饥,我饥之也;一民寒,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我陷之也。”帝尧胸怀天下,心系人民,把黎民的痛苦忧虑挂在心上。这是民本思想萌芽的开端。西周建立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位”“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的政治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概念。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仁爱思想侧重“为政以德”;孟子侧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荀子侧重“恩惠于民”。这些都在告诉统治者要“爱民”“利民”,听政于民。至此真正形成了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爱观念丰富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孔子认为君主要以崇高的道德修养为基础,然后延伸到治人的层面上。《论语·宪问》中提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遵循“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原则,把爱人放在为政的首位。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民也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取信于民在国家治理至中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民为国家之本,国家之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把“民足”作为了“君足”的先决条件,是维持君民关系最基本的底线。孔子又把富民放在为政十分重要的位置。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强调在富民的基础上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这样民众就不会有犯上作乱之心。在社会上就各尽其责、各守其位。社会就不会出现上下失序、贵贱失常的混乱局面。“德治”的意义在于让百姓得到实惠;“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用高尚的道德惠泽于民。“修德”是看为政者治理的国家是否兴盛,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民富则国强,民安则国安”。
孟子的“民贵君轻”是对民本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在孟子看来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或变更最根本的因素。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得此三宝安,失此三宝危。丢失土地、失去民心、荒废政事诸侯失其位。“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实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民众才能富足,国家才能稳固。
西汉贾谊总结:“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民无不为功,民无不为力。”人民是一切的根本、是国家安危的根基、也是存亡之本。“民为政本,轻本不详,实为身殃。”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国家安全的保卫者。要重视民心向背和人民的力量。这才是一个国家富强兴旺的根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了自己的初心使命;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党和人民百年的奋斗,也书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要紧紧的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对于今天推动国家富强、社会繁荣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撰稿:孙 娜
审核:李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