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之声

【政德文化】黄鸟啾啾,喻我知止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7-19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诗经》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孔子因而阐发“知止”的哲理:“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那只黄鸟都知道应该在止息之地停下来,难道人还不如鸟吗?《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阐发了“止于至善”的精神要义和从“止”到“得”的逻辑进路。“知止”便成为儒家重要的概念,蕴含了深邃的修身智慧与人生哲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细心聆听这一只黄鸟的啾啾声,思考“知其所止”的内涵蕴意。
知止,首先要“知己”,认清自己的人生使命与职责。知止并非裹足不前,停下脚步,而是止于个人努力的极致。知止的前提是“知”,要知己,知道自身所处的时代所赋予个人的使命。与佛家的出世、道家的避世不同,儒家始终心怀大道,积极入世。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曾子倡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豪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都是儒家对自我使命的认知。孔子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对社会关系中的各个角色都指出了其职责,正是要求人们回到自身,知晓自身,认清自身的职责使命。儒家的这种精神影响深远,后世士大夫无不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付出鲜血和生命,改革开放年代的先进模范以及新时代坚守抗疫一线和奋进于脱贫攻坚事业的共产党员,正是知道自身承担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可以说“为党员,止于奉献”正是党员干部“知止精神”的重要内涵。
知止,关键要坚守底线,心存戒惧。止是知止的关键,要具有底线思维,心中常存戒惧,止于当止之处。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三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儒家认识到人性有对富贵、名利、美色的欲望,因而强调三戒三畏,心有所畏戒,则知有所不为。《增广贤文》曰:“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该收手的时候不收手,不知满足,贪得无厌,最终的结果必是陷于耻辱之中。做到知止,就要常思“止于何处”“何时当止”。陈毅说:“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作为。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分,指出了要在损害人民利益面前“止”、在权欲膨胀面前“止”、在奢靡之风面前“止”的知止精神。对党员干部来说,“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就是知止,止于党纪国法,畏惧党纪国法。明代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怕,才能做到守住底线,知其所止。
知止,要把握止与行、止与守的辩证关系。“止”并非让人们止步不前,而是也蕴含着行和守的内涵。《易经·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宜,其道光明。”止于所当止之地,行于该行之时。知止并不是要求止于某种境界不动,事物是运动的,止于至善后,还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进而遵循止、定、静、安、虑、得的逻辑进路。止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止的逻辑演进。不知止,则会出现“乱行”。《红楼梦》有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陈毅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对不知止而乱行提出警告。止于至善,推动事物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能够做到坚守。止是守的前提,守是止的归宿也是起点。朱熹认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无论明德还是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这里的“不迁”正是守的意思,所守者,是事物发展的最佳效果,也蕴含着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总之,知止蕴含着行和守的内涵,体现了儒家知其所止、力行践履的精神。
黄鸟啾啾,知其所止。来自《诗经》的这一只黄鸟,喻示人们要心怀知止精神,知晓个人使命,心有戒惧,止于当止,行于当行。陶渊明诗云:“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知止方是对自己好。当世纷纭,利益多元,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腐败陷阱也层出不穷,更应常怀“知止”之心,知止而后践行,知止而后坚守,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