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在厄与守道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7-05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坚守理想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理想的实现都必然要经历大风大浪,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唯有对心中的大道信仰如初者始终坚信理想到来的必然性。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孔子困于陈蔡”已不仅仅是周游列国路上的一次困境,在某种意义上,投射了中国人对道义的坚守,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
困境是考验理想坚守的试金石。《孔子家语·在厄》记载,陈蔡两国因担心孔子助楚,危及陈蔡,于是“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面临着士兵围困、无法向外传递消息、绝粮甚至连野菜都供应不了以及大部分弟子生病的重重困难。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填饱肚子,而是大家对跟随孔子宣扬儒家之道的信心是否还在。长期辗转于各国之间,国君不用,大臣嘲讽,如今又陷入困境,贫病交加,很多人都会追问,坚持的思想、道路是对是错。这时候的孔子,没有慷慨激昂地演说,也没有悲观消极,反而“愈慷慨,讲弦歌不衰”,并分别召子路、子贡和颜回,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我坚守的理想错了吗?不然我们怎么到了如此境地。子路认为孔子还不够仁德、睿智,以致如此;子贡建议可以适当降低一下理想的标准;唯有颜回指出,不管当世用与不用,都不能掩盖“夫子之道至大”的事实,要继续坚守此道。除了困于陈蔡,孔子还曾在匡地遇险,在宋国被围,都没有动摇孔子对道的坚守,反而激发了孔子“文不在兹乎?”和“天生德于予”的使命担当。
守道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关于“道”,孔子有过很多论述,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志于道,据于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守死善道”等等。周游列国也没能使儒家用世,孔子便整理古代典籍、教授弟子,继续践行对儒家大道的遵守,直到有一天看到麒麟出现,才悲伤地绝笔。孔子用一生践行了“志道、弘道、守道”的儒家精神。他的弟子们也是如此。颜回最懂孔子,在困境中依然支持孔子之道;子路在战斗中结缨而死,不忘用坚守礼仪的方式向世人表明对道的坚守;子贡默默地为孔子守墓六年,守护的也是心中的大道,更是对儒家之道的高度认可。曾子倡言“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的孙子孔伋坚持“抗志”和“不愧于道”,强调:“古之笃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孟子坚持“不得志独行其道”“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荀子认为“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儒家对“道”的坚守和弘扬。
历史从未走远,精神一脉相承。革命文化中依然可以见到这种“守死善道”的精神基因,它们在共产党人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绞刑架坦然自若的李大钊,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宁死不跪的陈延年,看着敌人开枪的瞿秋白,豪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等等。他们无不表现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的毅然决然以及“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牺牲精神和对共产主义如铁一般的信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在厄,困于陈蔡”已不仅仅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插曲,而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意涵的事件。中华民族精神中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的意识,都能从这里找到源头。观照历史,放眼未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厄”,方能实现对“道”的坚守,共产党人更应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守住心中的道,守住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绽放理想之光,用信仰的力量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