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子产:古之遗爱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6-28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为政者的德行与才能,从百姓的评价里就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有时会上演百姓为离任官员送万民伞、上乞留书、立德政碑的活剧,百姓对官员的爱憎一目了然。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子产,就是一位让百姓由恨到爱的人,甚至子产死时,百姓为之哭泣,孔子为之流泪,并称其为“古之遗爱”。

子产是郑穆公之孙,出身公族的他没有世家子弟的纨绔和不学无术,而是对当时的政治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郑国乃是一个小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一味地强调武功,而不重视文治,这不是国家的长久之道。果然,郑国后来出现内乱,公子之间相互攻伐,连续换了两任卿相后,郑简公任命子产为卿,郑国开启了子产为相的时代。
子产为相时,郑国正面临着公室动荡、上下不和、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局面。子产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为政措施,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是重视为政以德。当时郑国依附于晋国,需要向晋国纳币,晋国范宣子规定的数额比较大,子产便写信给范宣子,指出范宣子为政不看重“令德”,一味地看中利益,这对晋国的长远发展并不利,并强调“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在这里,子产阐述了政德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基的认识,虽然子产不是儒家,但他的执政理念却和儒家不谋而合,充分认识到道德在执政中的深远意义。子产也成功地说动了范宣子,减轻了郑国经济负担。子产在临终之时交待后继者,要宽猛相济,“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以德为政,辅之以刑,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政治和谐稳定的效果。
二是依据人情施策。子产深刻地认识到,为政一定要符合人性、人情,不然只会适得其反。诸公子争权互斗,子孔控制政权,要求臣子们都要签署盟约,子产提出不同意见,要求烧掉盟书,并告诉他:“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依靠胁迫的盟约是不能压制所有人的,况且众怒难犯,难保不会联合起来对付你,还不如烧掉盟书,你得到想要的,大家也得到安全。当时大贵族势力还很强劲,子产为了推动改革,主动团结拉拢大族,对伯石则直接赠与城邑,有人提出反对,子产说,伯石这人,让他只干活而没有个人欲望是不可能的。这充分照顾到了贵族的尊严和诉求,也让子产赢得了各阶层的认可。子产为政,在经济上整沟洫、作丘赋,就是承认老百姓土地私有的愿望,既符合人情,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当子产的老领导子皮要求他安排一个人当官时,子产拒绝了,并给他分析这样并不是爱护子弟的好方法,年纪轻轻就当地方长官,反而会对他的成长不利。后来提出“宽猛相济”、铸刑鼎、不毁乡校,也都是基于人性人情而为的。
三是注重疏导舆论。在历史上,“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弭谤”正好形成鲜明地对照。郑国人在农闲之暇喜欢在乡校里议论朝政,有人建议子产把乡校毁掉,子产拒绝了。他认为,老百姓忙完一天了,坐在一起谈论一下国家大事,这没什么,他们说的好意见,我们就采纳,他们不满的,我们就改正。防止人们怨恨的只有忠善,用威权是不可能的。就像防堵河流,一味地堵,大水一来,必定伤害也大,不如开个小口子让水宣泄,这样我也能把老百姓的话当作药石预防疾病。这真的是比后世控制思想言论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高明很多。唐代韩愈专门写了一篇《子产不毁乡校颂》,认为子产是为政之典范,而且对他敬佩不已。
四是选拔人才为政。推进改革离不开人才,《左传》中记载:“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他选拔了能断大事的冯简子,善于著文的子大叔,了解国际形势、善于外交辞令、熟知世家大族的公孙挥,善于谋划政事的裨谌等等。子产知人善认,能够发现人才,了解人才的优缺点,并善于发挥人才长处。
子产执政20多年,始终勤勉有加,他曾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执政就像做农活,要念兹在兹,坚持不懈。在子产的经营下,郑国一介小国,周旋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内无国中之乱,外无诸侯之患。”经济能得到发展,百姓生活相对安定。为相一年,就达到了“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的良好社会效果。
从老百姓对子产的态度可以也看出改革的成效。一开始推进改革时,老百姓咒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到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赞美子产“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到后来子产死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甚至有老百姓听说子产死,“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琴之声。”整个郑国仿佛都在哀悼子产的去世。
    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与子产有过接触,他曾把子产看做好兄长一般敬仰。当听说子产的死讯时,孔子伤心不已并流下眼泪,感叹子产是“古之遗爱”,子产就像古代贤达一样,具有伟大的人格和道德。在《论语》中,孔子说子产是“惠人”,能够带给人们恩惠的人,并说子产具有“君子之道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对子产为政比较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子产以德为政、爱民惠民的历史功绩。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