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在德不在险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6-21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孟子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守护江山社稷,不能靠山川险要。吴起则明确指出“在德不在险”,认为真正能够守护江山社稷的是“德”,这种“以德固国”的认识也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尊崇。

“在德不在险”的记载见于《史记》。魏武侯和吴起泛舟于西河,船至中流,魏武侯感叹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立即回应道:“在德不在险。”国家真正可以依靠的乃是为政以德,而不是山川险要。吴起接着分析历史上的教训:“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三苗氏、夏桀、殷纣这些古国君主在位时期,国家所处山川形势不可谓不得地利,然而还是被灭了,原因正是他们不修政德、不行仁义。这些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为政最可靠的是政德,最后吴起警告魏武侯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魏武侯听了后,表示非常认可。

重视为政之德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的普遍认识。楚庄王观兵于周,问鼎之大小轻重以示兵威,周朝使者王孙满郑重告诉他:“在德不在鼎。”宋国、楚国盟会,楚国坚决要求先歃血,叔向认为:“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宋国应当“务德无争先”,务于德行,不必争虚名。“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有人认为季文子这样“不华国”,不能给国家增光添彩。季文子说“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且吾闻君子以德华国,不闻以妾与马。”坚守为政以德才是给国家带来光彩的正途,“若淫于奢侈,沈于文章,不能自反,何以守国?”

为政以德的观念也被后世所继承。东汉末年,董卓意欲征发士兵镇压义军,郑太表示反对,说:“夫政在德,不在众也。”袁术认为自己“土地广,士人众”,妄想成就齐桓公、汉高祖那般功业,张承毫不客气地指出:“在德不在众”。为政关键在德,而不是看你掌握的人口多少。北周皇帝宇文邕面对太子献上的白鹿,很警惕地说:“在德不在瑞”,治理国家靠的是德而不是所谓的“祥瑞”。前秦皇帝苻坚登龙门而望,感叹“美哉山河之固”,随行大臣立即指出,夏朝和殷朝的国都也很险要,周朝、秦朝的士兵也很多,但这些国家都覆灭了,原因正是“德之不修”,如果皇帝能够“怀远以德,山河之固不足恃也。”金朝海陵王认为:“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为政以德才是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明太祖认为“天命人心,惟德是视。”清朝康熙皇帝明确拒绝请求修长城的上疏,他认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认识到为政以德才是国家稳固的根本依靠,而不是依靠长城。

何以守江山、治江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西汉初年,陆贾经常在汉高祖刘邦面前谈论《诗》《书》,刘邦大怒,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立即反问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后世改朝换代大多是“马上得之”,在面临如何守护江山的问题时,统治者们大多标榜德政仁治。但是古代社会的“一治一乱”也提醒我们,为政以德往往存在于王朝的初期,或者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君主时期,王朝统治后期,在不受约束的权力面前,承平日久的君主往往骄奢淫逸、败德乱政,最终丧失政权。其症结,并不在于推崇“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是必要的,而在于古人没有认识到,江山乃是千千万万百姓组成的,百姓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认识到人民才是江山最根本的依靠,深刻阐明了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没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就没有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古人“以德固国”观念的扬弃。

古代统治者奉行“为政以德”,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百姓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古代社会的专制性也决定,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统治阶层的“道德”方面,不可能真正关注下层千千万万百姓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血与火中淬炼成长,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强调立政德,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更是认识到“人民”才是我们的根本依靠,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这也是共产党人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论断,守护红色江山的基本立场。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