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循吏孙叔敖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5-31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循吏入传,是司马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基于道德、功业和民心写下的浓重一笔,为我们保存了历史上好官良吏的事迹,对我们今天加强政德建设和促进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被司马迁作为“第一循吏”记载的孙叔敖,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孙叔敖,楚国人,出身楚国公族,是楚国国君蚡冒之后,其祖父曾为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彼时的楚国,面临着发展的难题,国际上,各国之间的争斗越来越多,相互之间展开争霸战;国内,楚国的若敖氏曾发起争夺权力的斗争,孙叔敖所属的蔿氏与若敖氏坚决斗争,成为楚国王室的重要依靠力量,蔿氏家族也遭到若敖氏的迫害,不得不逃到乡野,孙叔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为一代贤相,在楚庄王时期成为楚国令尹。他也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良好的德行被后人仰慕称颂。
官位得失心态和。孙叔敖被推荐为令尹后,表现得踌躇满志,想要大干一场。这时一位叫“狐丘丈人”的高洁之士告诫孙叔敖,事情都存在“三利三患”,孙叔敖耸然动容,向他请教。狐丘丈人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爵位高,地位高,其他人会嫉妒;官位大,权力大,君主会心生嫌恶;财禄多,获得多,人们会心生怨恨。这是在警告孙叔敖不要因为令尹之位而得意忘形。孙叔敖对此有清醒地认识,他说:“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地位越高、官位越大、财禄越多,我越是要保持谦虚谨慎,放低自身,广施博爱。《史记》记载孙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曾经三次当令尹,三次失去令尹之位,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心态平和地看待官位得失,不将官位视为自己的私属。《庄子》记载肩吾问孙叔敖是怎么做到的,孙叔敖说:“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令尹之位的得失不在我,如果令尹之位高贵,那没我什么事;如果是因为我高贵,那和令尹之位无关,所以我享受这悠闲自得的状态,没有闲工夫去在乎人们所谓的高低贵贱。孙叔敖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他认识到官位虽然尊贵,但并不意味着个人就可以依托官位为所欲为,得与失要放平心态,对自己、对权位要有清醒地认识,一个人处于某个职位,要做的是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在其位、谋其利。
因势利导理国家。孙叔敖虽出身公族,但出生时却属于“鄙人”,在民间长大,比较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因而在治理国家时,注重因势利导,关心人民疾苦。史书记载,楚庄王觉得楚国货币太轻了,下令将小币改铸为大币,这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有的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谋生之业。孙叔敖了解之后,趁着上朝之机,向楚庄王说明改币制带来的混乱,严重扰乱了百姓生活,建议恢复原来的币制。楚庄王采纳了孙叔敖的建议,很快恢复了市场秩序。楚国有个风俗是乘坐低矮的车子,楚庄王认为车子太低了不利于奔驰,下令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提出意见:“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频繁地下令,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不行。于是孙叔敖提了一个建议,先让老百姓把门槛提高,那些乘车的高官贵族,不愿意一次次下车,他们自己会主动使用高车的。果然,实行了这个政策后,楚国人主动把车身加高。所以,司马迁称赞孙叔敖为政“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孙叔敖治理社会的方法充满了理性和智慧。他了解民众的疾苦,同时也知道权力的作用,面对喜欢改变国家政令但又不做调查研究的楚庄王,他因势利导,引导国家政令向着便民利国的方向发展,达到了看似无为但却有为的极高境界。
兴修水利泽百姓。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孙叔敖在位期间,大力组织兴修水利,相传期思陂和芍陂都是孙叔敖组织修建的。期思陂位于今河南固始县境内,以“长藤结瓜式”的设计模式,引、灌一体,使当地旱时可灌溉、涝时可排水,而且其总体设计、水量调节、排洪灌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期思陂比西门豹渠早2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多年,后世经过多次维修,今已成为当地水利系统的一部分。芍陂又称为安丰塘,位于今安徽寿县,是淮河流域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修成之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为楚国争霸中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关于期思陂和芍陂的修建,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不是孙叔敖所修,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孙叔敖兴修水利之事,但从东汉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水利设施乃是孙叔敖所修建,并代代相传。公元160年,固始县县令段光重修孙叔敖庙纪念碑称赞孙叔敖:“宣导山谷,陂障源泉,溉灌坺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爱,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毛泽东在1957年路过河南时,曾高度评价孙叔敖的功绩,称赞他是个水利专家。孙叔敖兴修水利,一方面为实现争霸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福泽,改善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这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事业,历史也一再地证明,只有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人,才能获得百姓的代代传颂。
清正廉洁守本心。孙叔敖对官位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在为政操守方面更是坚持清正廉洁。《韩非子》记载孙叔敖“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偪下。”他的部下看不过去了,问他地位这么高,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清苦。孙叔敖说:“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唯恐自己德不配位。他能够以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家人“马不秣粟,妻不衣帛”,马不吃精美粮草,妻子不穿丝绸衣服。桓谭《新论》、马骕《绎史》都记载了孙叔敖的廉洁事迹,《绎史·孙叔敖碑》称孙叔敖“忧国忘私”,权位高但却不崇尚奢华,明明发财的机会多,但到死却没有积蓄,死的时候,连棺椁都买不起。孙叔敖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正大光明地积累财富,但他都主动放弃了。楚庄王看到孙叔敖政绩卓著,便要赐给他封地,但孙叔敖不要,最后只接受了一块贫瘠之地,根据楚国法律,封地传两代后就要收回,但孙叔敖的封地太贫瘠了,以至于国家忘了收回,这也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后来楚庄王看到孙叔敖儿子生活困苦,又把封地上的四百户封给他。孙叔敖身处高位,要想积累财富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他认识到围绕权位而来的财富会带来祸患,甚至封地也不一定能给子孙后代带来好处。他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还要求家人和他一起守住清廉的本心,可谓是真正做到了清廉自守、廉洁齐家。
作为古代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循吏,孙叔敖身上体现的良好德行和操守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职位无论高低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些真正为民服务的干部,始终被百姓牢记在心,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清廉是重要的为政之德,身处领导岗位,清廉自守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放在今天来看,孙叔敖的事迹也许并没有轰轰烈烈之处,但其中蕴含的为民办事的爱民情怀和因势利导的治理智慧以及清廉自守的为政之德,对今天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加强政德建设都有积极地启示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