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帝范》:李世民的皇帝警示录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4-28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皇帝,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集权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如何做好一名皇帝,皇帝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和能力,史书记载并不系统。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专门撰有《帝范》一书,本意在教导太子,其实也是对皇帝应该怎么做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嬴政。从秦始皇开始,直至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宣布退位,“皇帝”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秦始皇之前,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朝君主称“王”,也尊称为“天子”“天王”。逸周书·谥法》认为:“仁义所在曰王”,《礼记·经解》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强调君王、天子必须是具备高尚道德并且能够利及万民的人。嬴政以秦国之力统一六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认为其功业“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采“天皇、地皇、泰皇”之“皇”与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皇帝制度遂由此滥觞,绵延两千多年。古代社会的皇帝表现各异,虽然有史官记录言行令皇帝自警,朝中也有谏官,但在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不受约束,所以历史上的皇帝可称为“明君”的并不多,能够主动反思皇帝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和能力的,唯有唐太宗李世民《帝范》。
《帝范》一书撰写于李世民辞世之前,大概在贞观二十二或二十三年(648年或649年)。这本书首先是送给太子的政治遗嘱。李世民是一代雄主,可以马上打天下,也可以马下治天下,但太子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所以李世民忧虑地说道:“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担心太子成长于温室,担心他没有智慧处理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担心他不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李世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太子带来警戒和启示,让他知道应该如何做好一个皇帝。
除了前后序之外,《帝范》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二篇,分别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馋、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这是李世民根据当时的国家形势和现实经验以及基本国策,对皇帝职位责任的认识,也是对继位者的一种警示,告诫他要在道德和能力方面不断精进。
关于皇帝职责的重要性、皇帝的修养以及适当安置皇族。李世民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君主地位崇高,如同山川日月。接着李世民强调皇帝应具有“致远”“怀人”“仁”“礼”“孝”“恭”“勤劳”“德义”等品德,这才是“君之体”。为了维护皇帝的地位,吸取秦亡教训,李世民认为应当“封建亲戚,以为藩卫”,避免出现“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的情况出现,提醒继位者“安危同力,盛哀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同时也要警惕,既不能使封君太强,强则为患;也不能使之太弱,弱则无法巩固根本。最好的办法是“众建宗亲而少力”,达到“轻重相镇,忧乐是同”的良性运转局面。
关于用人。李世民认识到,皇帝必须善于选用贤能之人,因为他们才 是国家的栋梁。“国之匡辅,必待忠良”“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忠诚贤良之人是匡正辅助国家离不开的人。如能“任使得人”,则“天下自治”。李世民认为社会上存在品德、才能俱佳之人,他们“戢翼隐鳞”“怀奇蕴异”,为的就是等待风云际会,获得君主的任用。作为君主,应该“旁求俊乂,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选拔贤人,重用贤人,不要在意他们的出身地位。有了人才,还要“明职审贤,择材分禄”,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特长,要量才使用,“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让每个人都能切实发挥才能,君主要善于发现并发挥人才的长处。
关于皇帝政治作风。皇帝要注重听取他人的进谏,“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只要谏言说得对,哪怕进谏者的身份低微,也不要不听;谏言说得不对,哪怕是王公贵族,也不能宽容。“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告诫身为皇帝者,要认识到“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正,莫逾于谗佞。”“明王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可不诫哉!”君主权力不受约束,是最容易骄奢淫逸的,李世民专门提出警示,要求皇帝做到“俭以养性,静以修身”。如果君主追求“奇技淫声、鸷鸟猛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絺绤”,必然导致“徭役烦,人力竭,农桑废,赋敛重,人才遗,饥寒之患生”“人神怨愤,上下乖离”,皇帝之位也将不保。皇帝要“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要认识到,不知节俭则会纵容自己的欲望,“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欲望之海一旦打开闸门,凶险必将伴随而来。重要的是要能够节制自己,控制欲望,“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
在文治方面,要“以儒为本”,注重教化。也要认识到,“巨浪滔天”之时,要重武轻文,“贵干戈而贱庠序”;海晏波清之时,要重文轻武,“轻甲胄而重诗书”,并且“文武二途,舍一不可”。
李世民也没有讳言自己的缺点,他让继位者“择圣主为师,毋以吾为前鉴”,批评自己没有做到节俭,有很多奢侈浪费的行为,让太子不要学自己。应当说,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能够积极纳谏,采取惠民政策,社会氛围相对宽松,文化、武功都超过前代,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帝范》中能够对自己进行批评,是值得肯定的。
《逸周书·谥法》曰:“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皇帝不仅仅是至高无上的职位,更是效法天地,慈爱万民的德性象征。当然,这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李世民撰写《帝范》,对皇帝应该具备何种道德、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李世民也有神秘化皇权、巩固皇权为一姓之私的局限性,而且皇帝之德与皇帝之责依赖于皇帝的自我约束,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纵容自己的欲望,导致古代社会人民“以天下奉一人”,百姓生活难逃沉重徭役,社会往往处于一治一乱的循环之中,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制度的约束,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