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君子人格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4-13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君子人格的养成。做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儒家认为,人应当成圣成贤,“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千古以来称得上圣人的寥若晨星,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为君子是完善自我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目标。

儒家对君子的论说很多。“君子”一词在《论语》中107见,在《孟子》中82见,在《大学》中15见,在《中庸》中34见,在《荀子》中297见,在《周易》中124见,在《左传》中181见。君子频频被论及,体现了儒家对“君子”的重视。君子原意为“君之子”,也就是国君的儿子,一般指“有位者”,后来君子一词的指称逐渐扩大,在《诗经》中,也有女子将心上人称为“君子”。孔子和儒家赋予了君子以德性的内涵,使君子成为“有德者”的代称。在《论语》中,孔子指出,君子具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贞而不谅、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修己安人、怀德喻义、讷言敏行、博文约礼、坦荡不党、不忧不惧、义以为上等等美好品德。辜鸿铭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从孔子对“君子”内涵的论说可知,君子为人坦荡,光明磊落,注重自身德性的提升,主动承担社会道义,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著名学者余英时认为,“儒学实际上是君子之学”,君子的内涵就是德。孔子在塑造君子之德的同时,将“君子”和“小人”对举,赞扬君子之德,也批评小人在德行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君子人格”,对儒家士人和后世士大夫产生深远的影响。钱念孙指出:“君子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数千年中国人推崇的正面人格形象。”

君子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儒家注重道德,强调成己成物,那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正是君子的生动写照。《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一方面强调自强,一方面强调德性,塑造了我们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崇尚道德的风气。《论语》中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将亲亲之爱视为仁之始,君子要具备仁德,仁也是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论在何种境况之下都不会改变对仁的坚守,所谓“君子固穷”正是此意。孔子周游列国,困难重重,从不曾对信奉的大道有所怀疑和动摇。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气概代表了儒家对道义的坚守和维护,那种“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自我期许和主动担当,正是君子人格的鲜明特点。君子坚守仁义道德,具备多种德性内涵,著名学者牟钟鉴总结为“君子六有”,即:“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君子人格在促进人们提升德性、自我砥砺方面树立了积极地正面标识,能够激励人们完善自我,主动向君子靠齐。《中庸》讲:“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君子不仅仅止步于自我道德的完善,其言行应当为天下人所景慕所效仿。

除了儒家,诸子也对君子有自家立场的定义。道家认为君子应当清静无为,“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墨家认为君子要贵义重行,“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墨子》一书,“君子”凡115见,说明墨家重视君子人格的构建。法家君子以赏刑法术为内涵,《韩非子》以君子、小人对举,指出君子对修身的重视,同时也认为君子过于重视自己的私誉,是以法家注重以法术充实君子人格内涵,不重视德性建设。管子认为君子以德正中道为主,“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君子的德行好比“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

传统君子文化对古代社会士人的精神世界影响至深。成为君子,是读书人在人格上的追求,君子以德行相砥砺,当这些读书人进入官员队伍,君子人格的自我期许又会促使他们在政治上施行德政惠民。君子文化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人格范式,修身践言,立德成人,学为君子,担当道义,应该成为当代君子的自我成就之途。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