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以俭率人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3-16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字不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尚书》之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并明确提出要坚守俭德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曰: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广雅·释言》曰:约,俭也,说明”“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的。《广雅·释诂》中又说:歉、堇、俭、约···少也,则也有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谦逊的意思。

 

之为德首先在《尚书》中提出: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是商初大臣伊尹告诫商汤之孙太甲的话语。在《尚书》中,有多处关于的记载。如《多士》篇、《无逸》篇记载周告诫周成王不可骄奢淫逸;《周官》篇记载周成王告诫下属官僚: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大禹谟》篇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可见俭德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周易·否卦》提醒人们: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在政事活动中,注重施行俭德,不要以福禄作为荣耀之事。

儒家比较重视俭德。孔子重视,而礼的一个特点就是繁文缛节多,当有人问孔子什么是礼之本时,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可以说是把当作了礼之本。他还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他的学生也评价他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可见孔子是比较赞同节俭的。同时在国家治理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孔子还反对厚葬,心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其他人想厚葬,孔子不同意。孟子主张减少欲望: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应该让老百姓有恒产,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又说俭者不夺人,自己节俭者不能侵夺别人财物。荀子主张节用裕民,要节约用度,让百姓生活宽裕
可见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俭德在个人修养身心和治国理政方面重要意义。综合先秦思想家的观点可以得出,俭德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从自身德行修为来说要做到节俭,二是在政治上要做到节用爱人。《左传》中讲: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德视为有德者必具备的德性,将奢侈视为最大的恶行。同时期的道家、法家、墨家也都提出了的思想,大多是节用、寡欲、知足常乐等意思。
后世继承了儒家俭德思想。《吕氏春秋》在节欲的基础上提出适欲,即承认人基本的欲望,那些欲望是人性中固有的,在此基础上尧有所节制。另外就是主张节葬,不要厚葬。汉朝初年,民生凋敝,采取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刘邦见到萧何营造的壮丽宫阙时很生气,并怒责到:天下凶凶,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汉文帝更是以崇尚节俭闻名,是历代皇帝中尚俭的典范。汉代的思想家陆贾、贾谊都提出要崇节俭,《淮南子》则指出要节欲安民,君主要做到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东汉时期光武帝主张开源节流,倡导薄葬,东汉思想家王充、王符也都主张节俭、薄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400多年间,俭德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出现了一批以节俭持家为主要内容的家训和格言,以俭治国的事迹大量涌现,另外佛道两家思想的传播也影响了儒家俭德观念。曹操主以俭率人,自己死后也坚决行薄葬,推动了薄葬风的盛行。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葛洪提出:送终之制,务在俭薄。隋文帝提倡崇俭兴国。唐太宗、魏征等提出要戒奢以俭。宋朝初年形成了清廉节俭之风,诸如包拯、范仲淹、王安石、二程都提倡节俭,司马光在其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家训中,特别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朱熹明确提出:节俭朴素,人之美德。明代朱元璋出身穷苦之家,一直保持着节俭之风,所以在位期间,严惩贪官,并打击奢侈浮华现象。清朝康熙皇帝总结历代兴亡,感触颇深,视节俭为一种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撰写《勤俭论》以自警,认为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
在历史长河的淘漉中,节俭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守的美德,不仅有利于个人修身养性,更有利于治国理政。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俭之为德,不仅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精神,是我们更好前行的价值指引。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