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 尧、舜、禹的政德往事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3-23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古籍中的形象是高大的,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他们的事迹在《史记》中有记载,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崇高的道德、高尚的情怀。儒家将他们称为“圣人”,所谓圣人,乃是人伦之至也,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们的事迹也许存在一定的美化成分,有儒家理想化的塑造,但不可否认的是,尧、舜、禹三位圣人的事迹在中国古代士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人们修身立德、达到“内圣外王”理想的极大动力。

尧原名放勋,是黄帝之子玄嚣的曾孙,尧是其死后的谥号,“翼善传圣曰尧”,辅助善行,并能传位与品德高尚的人,这是对尧品德功业的赞美。《史记》记载,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望之如云,就之如日”,尧的德行就像天地日月神明一样,生长发育,滋养万物。古人仰观俯察,认为天地有大德,万事万物莫不受其恩惠,是以《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大人一般指的是在位者,也就是说,身为官员,要学习天地日月的德性,要让百姓得到实惠,生命有保障,生活无忧虑。尧对百姓的功绩首先是“敬授民时”。也就是制定历法。上古时期,农业处于萌发状态,人们在长期的耕作中发现,天文、气候、星象的变化和农事有一定的关联。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派人到各地进行测量,定“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尧还对百官职事进行了规定,并且能够做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使部落间人民能够和睦相处。尧之时,水患已经出现,尧让四岳推荐治水人选,大家推荐了鲧,但是鲧治水不得方法,九年无功绩,尧处罚了鲧,将其杀于羽山。尧最大的功绩是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实行了禅让制,拒绝了对自己儿子的推荐,选择了以孝闻名的舜,并多次考察舜,培养舜治理天下的能力,最终传位于舜。尧死之时,“百姓悲哀,如丧父母”,尧之德受到百姓的认可。

舜,原名重华,系黄帝之子昌意的七世孙,舜为谥号,“仁圣盛明曰舜”,赞扬舜能够仁爱、明德。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史书记载为“父顽,母嚚(yín,愚蠢而顽固),弟傲”,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每天都想着怎么把舜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舜对家庭能和以孝,受到世人的敬佩和赞扬。同时,舜是一个充满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而且为人谦逊,善于团结。他“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的德行让他脱颖而出,成为尧的继承人。舜继位后,“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行厚德,远佞人”,巡守四方,制定刑罚,惩治奸恶,任用贤才,远离奸人,设立百官,施行德政,使部落之间的人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以致于“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史记》赞扬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年老时将大位禅让给禹。

禹,原名文命,系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禹是谥号,“受禅成功曰禹”,应当是对大禹继承舜的功业的赞扬。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而且能够以自身为法度,在遵守法规面前,以身作则。禹最大的功绩是治水。从尧时开始,“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优。”水伤害到人民的利益,治水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事情。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而丧命,当众人推举禹继续治水时,禹非常认真地研究如何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经过“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到多地进行研究,采取了疏导洪水的方式,“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实现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功绩也被载入史册。孔子在《论语》中赞扬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认为大禹为政勤俭,能够尽力为民办事。2002年发现的青铜器遂公盨中提到“天命禹敷土”,赞扬了禹“降民监德”;上博简《容成氏》记载大禹“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重味”,面对百姓的事情“冬不敢以苍辞,夏不敢以暑辞”,大禹时刻将民事放在心上。《孟子》《尚书》《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书都对大禹用功于治水,为民造福的事有记载。禹年老后,也准备实行禅让,只是他选择的继承人过早地离世,而禹死后,其子启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历史进入了夏王朝统治时期。

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人物,儒家将他们尊为圣人,赞扬他们能够德行高尚、为民办事、积极进取,在儒家的圣人谱系中,他们具有楷模的意义。在中华文化中,上古传说里的人物,神农、黄帝、颛顼、少昊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幼年时期,带领部落人们开发自然,创新制度,发展生产,发明创造,仁爱团结族群,探索文化建设,等等,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注入了德政、仁爱、进取、奋斗的鲜明烙印。

当然,历史上也有关于“舜囚尧”的记载,与“禅让”传说截然相反,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后世发生于汉晋之际的汉魏禅代和魏晋禅代,实质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也让人对尧、舜、禹的禅让产生疑惑。在尧、舜、禹生活的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不得不集体劳动生活,与大自然相抗争,部落间的人们为了发展,选举、推荐德行高尚、能力出众的人为首领,应当是符合一定史实的。

尧、舜、禹的事迹存在一定的虚构或美化成分,儒家在塑造他们的光辉形象时,具有理想主义的期许,这为世人树立了仁政爱民、德行高迈的崇高境界和价值目标追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圣人境界通过修身可以达到,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士人在仁政爱民和修身养性上的自觉与担当。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