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廉以律身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2-02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字始见于战国。睡虎地秦简中即有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廉,也。从广,兼声。段玉裁注曰:此与广为对文,谓逼仄也。廉之言敛也。堂之边曰廉。···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释名》说:廉,敛也,自检敛也,有反省、克制的意思。《广雅》说:廉,棱也,有分明、方正的意思。清廉往往并称,而《玉篇·水部》解释说:清,澄也,洁也。郑玄在《周礼·小宰注》中说:廉者,洁不滥浊也。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德行,有清廉”“廉洁之意。
清廉、廉洁,或许是人们对官员最大的期盼。历史上人们总是渴望清官出现,宋代的包拯被人呼为包青天,备受后人崇敬。史书中也专门记载循吏良吏廉吏的事迹,清官这个称呼则出现的相对晚一些,中国的老百姓普遍有清官情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百姓之所以期盼青天的出现,也是因为清廉的确是为官者最宝贵的德行。然而,清廉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明末的张岱在其著作《快园道古》中的《清廉》一节总结了他所认为清廉之士,从先秦明朝,也不过只有40位。
,在先秦时期就是为官者的重要德行。《尚书》中提到人的九种德行时,其中之一就是简而廉。《孔子家语·五刑解》指出: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古代的君子一般指为官者,他们视廉为为官的基本节操。《逸周书·谥法解》认为:好廉自克曰节。《周易》中有节卦,《彖传》中解释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做到,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能贪财,是不能伤害老百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专门论及,认为:廉耻,立人之大节朱熹也指出: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士大夫的廉洁操守。宋代的陈襄甚至认为居官不言廉,因为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就是将视为为官者的本分。
古人修养廉德深刻认识。《汉书·宣帝纪》指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将官员是否做到廉洁与国家治理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还认为廉吏,民之表也,官员做到廉洁,起到为民表率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官员廉洁,老百姓也会风行影从因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清朝顺治皇帝颁布《御定人臣儆心录》,很明确地指出: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所以后世认为: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作为官员,必然会面对财货的诱惑,最好的办法就是廉洁不贪。因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不可一毫妄取(《州县提纲》)的对立面是,贪念会导致无穷的祸患。《贞观政要》认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古代为官清廉者,对廉洁都有深刻的认识,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官箴类典籍对此都有深刻的解读。湖北云门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指出吏有五善,其中就有清廉毋谤。《吏学指南》将廉以律身视为善自修者的一种表现。宋太祖诏令郡县立《戒石铭》,告诫官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告诫官员清廉勿贪。明朝顾炎武专门撰写《廉耻》一文,认为人之不廉,···皆生于无耻也。《呻吟语》认为:细行之美,以廉为第一。王阳明教弟子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明代薛瑄在《从政录》中还对的情形进行了分析: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
古代在考察官员政绩时,是一个重要标准。先秦时期的《逸周书》中就记载,周公向周成王解释考察、鉴别官员的方法时,提出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省其交友,观其任廉,将直方而不毁,廉洁而不戾,强立而无私作为用人的一项重要标准。西汉时期,下令通过举孝廉选拔人才。可见廉德不仅是为官者的重要德行,也是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管子》一书将视为国之四维之一,认为礼、义、廉、耻乃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支柱的高度。贾谊继承《管子》的观点,强调张四维以移风易俗,做到使天下移心向道。因而,廉德不仅是为政者应有的政德规范,也是社会中人人都需具备并且关心关注的重要品德。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