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1-19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从这个解释可以得出,公的意思是平分。在古人的公私观里,公往往在私之前,《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体现了古人先公后私的观念。古代有公田,有私田,也有公门和私门,在社会发展中,公私从观念延伸而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即:公德和私德。
这里所讲的公德与今天我们讲的人人遵守的社会公德不同,指的是在从政时具有的公心、公平、公义。《尚书·洪范》中言: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指的就是公德。《慎子·威德》讲: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说苑》评价此话为言至公也,并且指出古有行大公者,即尧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 不私与其子孙,而是选择了舜,《说苑》认为这种是人君之至公,并评价为: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傅玄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惟公然后可正天下
公德有公心、公平、公义之意,如《白虎通义》所言: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论语·尧曰》中讲到政事时说公则说,在上者能做到公,那么民众自然欢迎。是以《吕氏春秋》中说: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傅玄也将视为治理天下的重要德行。政治上有公心公义,则能得天下人心,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韩诗外传》指出: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诗经·召南》中也说:夙夜在公就像是一种标准或准则,是统治者能否获得民心、从政者能否获得民众爱戴的基石,乃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如果说以上所说的是为君者之,主要是侧重于,是一种至公。那么为臣者之,主要侧重于,即如何做才是。《孔子家语》记载:澹台灭明,···孔子尝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公正无私,是为臣者所应有的品行。《说苑·臣术》中讲到臣子有所谓六正”“六邪之说,六邪之首即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具臣。有就有,韩非子最早指出公私的对立,荀子也说过:公义明则私事息矣。公正无私不仅表现在处事公正,还表现在不谋私利。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贷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晋朝的傅玄也说: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元朝的张养浩在《牧民忠告》中也说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因为私家盛者公室危,依靠在公门的职业而谋自己的私利,是违背公德的,也就是违背从政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不仅如此,做到除了无私不谋私利外,还要做到以公心举贤。《吕氏春秋·孟春纪》曰: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古代有举贤的传统,文王内举周公旦,天下不以为私其子;外举太公望,天下称其公。周公诛弟而典刑立,桓公任仇而齐国治,苟其无私,周公弟弟作乱,依律严惩,齐桓公任用曾向自己射箭的仇人管仲,他们都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在选人用人上,能够做到出公心的还有春秋时期的祁黄羊,做到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真正出于公心公义,从国家利益方面着想,以《管子》认为:废私立公,能举人乎?
对于,历代有识之士有深刻的认识。荀子认为公生明;《汉书·贾谊传》中说为人臣者主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自己是以至公治天下,群臣也认为唐太宗做到了至公,因为他赏不私其亲,而且《贞观政要》中还提出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的论断;宋朝《二程语录》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真德秀《西山政训》也讲到要做到存心以公,著名的官箴名句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流传千年,至今仍激励人心。可见,公私之间,是多么的重要。
《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后来孙中山先生也屡屡提到天下为公,而真正做到为公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因为党的性质决定了其没有私利,而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导弹司令杨业功的《公仆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