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义,人之正路也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1-01-12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义,己之威仪也。从羊从我。段玉裁注曰:如北宫文子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义’”字即古字,后来多用字,即仁义之义,而且其用法也主要是仁义之义,释义则为,《中庸》中讲: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认为义的意思是适宜。

义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观念和范畴,在历史上,人们往往将仁义道德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并提,尤其是忠孝节义四字深深地影响了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而在社会下层的影响又超过其他观念。

《论语》中提到的地方并不多,共出现24次,但孔子对义的重要性却提的很高。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等等,虽然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谈到义,但从中很难对义的内涵进行概括,到了孟子那里,才对义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可以看出,孟子把义概括为人的思想和行为之路,而且是必由之正路,在这里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中庸》中则做出更加明确的概括:义者,宜也,唐朝的韩愈继承了这个说法,认为行而宜之之谓义,宋朝的朱熹认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那么义和宜就是等义词了,而有正确、恰当、合理的意思,如此一来,则就可以作为判断衡量的标准,如孔子所说义之与比。学者匡亚明说:义并不是一个特殊的道德规范,它是指一般的当然准则,亦即道德律令。可以说,不仅仅是一种德,还是一种标准,用以衡量其他的德目。

综合儒家论述可知,是一种大道,它往往与并称,是为君者、为官者加强统治的必然选择。《礼记·礼运》中讲: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涵盖了社会中各种社会角色的伦理行为规范,进而可以影响到政治伦理。可以说,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必然离不开谈,义利之辨是儒家一个重要的命题。孔子明确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见得思义;孟子对这个问题讲的更尖锐,他初见梁惠王,面对何以利吾国的问题,直接毫不客气地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讲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国语·晋语》里也将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但是儒家并不否定人对正常利益的追求。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主张行王道仁政,要让老百姓有恒产;荀子认为“‘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者,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宋代的张载、程颐、朱熹等思想家也都对义利之辨有所论述。在义利之辨上,儒家的主张是义以为先”“重义轻利”“义利统一

义德的内涵决定了其在政治上的功能,在传统社会主要是人治的环境中,作为价值选择的,能够促使统治者选择合宜的方法,不断调整君与臣、上与下、国与家、官与民的关系。贾谊认为秦朝短促而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国家不能因应形势,及时调整,不行仁德,不尊义行,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败亡。

是一种大道,在一个社会中能够做到崇正义则社会中的人们精神上也向往,因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管子》提出: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仁义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并表示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历朝历代统治者均已仁义想标榜。由于统治者对义德的提倡,在民间找到生存土壤,大批民众以义气相连接,甚至出现结党营社的现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间社会。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