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正身以正天下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11-24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儒家重视为政者的道德建设,认为统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当季康子问孔子应该怎么为政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语点破为政之要。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正身是正天下的前提条件,为政者正身修德,方能治理好天下。

正身的关键是正心。如果说守礼是正身的外在要求的话,正心则是正身的内在动力。儒家经典《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小到大、由内而外地论证了正心是修齐治平的关键一环。心是支配身体的主宰,也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器官,由正心而正身,是修身立德的关键,没有内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内心真诚的认同,修身的行为也就难以落到实处,可以说正心是修身立德的内在动力。宋代林之奇说:“既以身之正为政,则必以心之中为德矣,殊不知心正、身修,岂有二道哉?”正心与正身是修身立德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义”“其心三月不违仁”,行仁道的关键在自己,也正是从自己内心出发,以仁心正身修德,方能将此仁心推扩到社会治理中去。

正身是正人的前提。正身修德,不仅仅是要独善其身,尤其对为政者来说,还要注意由正己身去正他人。正如孔子所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位者自己做不到修身立德,又怎么去引领他人呢,孔子还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有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上级是下级的表率,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原因正在于此。《御览经史讲义》中说:“故王道以正为主。政者,正也。诚得其正而用之,则吾之心正,而天地之心亦正;吾之心正而气顺,而天地之气亦顺。由是以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没有自身的正身修德,何谈对朝廷、百官以及天下百姓的“矫正”呢?明代湛若水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然欲正人之不正,必先自正其身。”欲正人,先正己身,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为政者正身,不仅仅是提高自身道德的自我实现,更是要以自身做表率,引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正身的目的在正天下《吕氏春秋》中讲:“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唐太宗李世民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又说:“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正身,是正天下的基础,正天下,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世界,这一点,从“政”的另一层内涵就可以看出。政,不仅具有政事、政务的内涵,还具有“征”的含义。《周礼·夏官司马》中解释司马的职责说:“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郑玄在注解中说:“政,正也。政所以正不正者也”,这里正有“征”的含义,对不正者进行平正,司马是军职,为什么军职掌管邦政呢?明代王樵在解说司马这一职务时做了很好地解释:“平谓使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邦国各得其平也,莫非政也。而独兵事谓之政,政者,正也。征伐所以正人之不正,政之大者也。”明代柯尚迁说:“政者,正也。政所以平诸侯、正天下也。”政,是为了正天下,使各国之间不恃强凌弱,不结盟欺负弱小,各国间安定和谐。这些都体现了古圣先贤对治国之道的探索和长治久安的期待,这也和《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的理想若合符契。

正,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体现了儒家对修身立德的重视和对平正天下理想的追求。政治活动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开展的,制度的作用当然是根本的、重要的,但人的道德品性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儒家抓住“正”的观念,正心、正身、正人、正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社会治理的理性设想,也体现了儒家对政德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实现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做出的积极探索。

撰稿:王希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