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放鲰知德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10-12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放鲰知德”的故事出自《孔子圣迹图》:孔子到了卫国,让巫马期考察宓子贱的政事,巫马期一入单父地界就遇到了夜渔者,他们将小鱼放生,只钓取大鱼,渔者告诉他“吾大夫欲长之”。巫马期将这件事禀告孔子,并赞叹道,“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傍”。孔子评价说,“尝闻治曰:‘诚于此者,形于彼。’”

在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孔子听闻此事后的欣慰和喜悦,也可以读出孔子对宓子贱执政理念的肯定,以至于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对宓子贱发出“君子哉若人”的赞美。关于“放鲰知德”的启示,有以下点:

第一,对待自然资源要取之以时、用之有度。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政者甚至将敬畏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观念上升到了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从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一直沿用至清的“虞衡制度”,到新时期下,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这既是统治者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体现,更是推动实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当选总书记之后,他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还曾在讲话中引用荀子的话,“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也正与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做法相契合,任何人类活动都要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第二,保护生态、顺“时”而为也是德治、仁政的体现。《荀子》中强调:“君者,善群也”、“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那些善于把百姓组织并团结起来的人可以成为君主,他们的政令颁布的适时,百姓上下一心,有德才的人便会心悦诚服。《吕氏春秋》说,“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国家,没有什么比得上实施德政和崇尚道义,不需要丰厚的赏赐,就能劝勉民众,不需要严峻的刑罚,就能阻止邪恶。儒家向来重视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作用,“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鲜明标志,多被历代圣主用做处理政务、治理国家的方针。建设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根据需要灵活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令是深得民心的好事,也是以德治国、仁民爱物的一种体现。

从古至今,“仁爱”、“道德”、“和谐”,这些词汇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愿景。为政者若常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多推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政令,就会像孔子说的那样,“诚于此者,形于彼”,百姓随之感化,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将逐渐形成,也只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真正发挥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撰稿:孔明慧

审核:王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