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君子慎其独也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9-28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慎独,顾名思义,就是独处之时要有所戒惧,以真诚之心待己、待人、待物。儒家经典《大学》中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里面也讲:“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细微之处,可见德行,言行如一,必然坦荡。可以说,儒家对慎独的重视,如同建房子对地基的重视,没有慎独,何谈道德大厦的建构。

 

慎独,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省自律。道德首先是一种私密性的自我建设,任何虚伪的道德最终都会显露原形。正如《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一个人的言行作为,已经显露了其为人做事之德才,没有必要掩饰什么。宋代真德秀解释“慎独”时说,“君子内省不疚而无愧于心”,又说君子必须“处幽如显,视独如众”,关键的是在独处时能够坚守自我,如同处于众人监督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慎独也是一种自觉。

《大学》八条目中,“正心”紧挨着“修身”,如果说格物和致知代表着外在学习到内在提升的路径的话,正心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而正心恰恰是慎独的重要内涵。心不正,何谈慎独?又何谈修身呢?孔子面对季康子关于如何为政的询问,回答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先做到正己,政事必然也正。正己是一种自觉,也是自省自律,这正是慎独的应有之义。为政者的慎独具有独特的意义。宋代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三国志》记载李秉与司马昭的对话。司马昭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当司马昭问李秉这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时,李秉先是回答清廉为本,但又说道:“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因为“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就像孔子说的“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清廉也许是对为官者的重要要求,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慎独更为重要。因为一个清廉的官员,不一定能够做到慎独,但是一个慎独的人,是一定能够做到清廉的。

慎独,还要做到慎言慎行。《论语》记载,孔子主张为人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而且当子张问求官得俸禄之事时,孔子告诉他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这对后世为官之人产生深刻影响。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专门提到为政修身要“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说苑》中提到,子贡为信阳令前,向孔子请教,孔子警示他说“君子慎言语也”。汉代孔光,身处高位,为官非常谨慎,和家人聊天时,绝口不提政事,当有人问朝廷办公机构中的一棵树是什么树种时,他则是沉默不应答,唐代武则天称赞他“可谓至慎矣”。后世的官箴书中也屡屡提到为官慎言慎行的重要性。清代顺治帝在《御定资政要览》中写道:“进德修业,淑身以接物者,其惟行欤。一念肆而庶事乖,一刻忽而终身毁。甚哉,不可以不慎也。”清代袁守定在《居官通义》中说得比较明白:“言动不可不慎。一言乖错,一动轻浮,至细也,而传播之必甚于所言所动。”在互联网时代,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更应注重慎独,有些官员口无遮拦,行不守规,如果被放在网上则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损坏党员干部群体形象。

因此,慎独对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大家要懂得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古人说: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领导干部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友,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才能有底气、有骨气、有正气。

撰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