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廉石”压舱,“贪泉”洁志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9-18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为官清正廉洁之人,他们以自身的廉洁获得时人的尊崇,也被历史记录下来,成为今人学习的榜样。

清廉是官德的“压舱石”。守住清廉,也就守住了官德。三国吴有位名叫陆绩的官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清廉之操守,其以石头压舱故事流传千年。当时,陆绩被任命为郁林太守,他只带了一箱衣物、一箱书籍便去赴任了。郁林属于现在的广西玉林、贵港一带,在当时属于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陆绩到任后,没有丝毫怨言,甩开膀子就干,他革除弊政,减免赋役,兴修水利,推行教化,改良风俗,发展生产,使老百姓的生活获得很大的改善。而且陆绩为官期间,清正廉明,爱惜民力,深受百姓爱戴,人们也把他率人开凿的水井称为“陆公井”以作纪念。陆绩任满之时,请求辞官回乡,孝养父母,得到吴主孙权的批准。离去之时,仍是一箱衣物、一箱书籍,当行李运到船上时,船家颇觉奇怪,因为当时官员离任,大多都是“满载而归”,而陆绩则是行李萧然,全部装在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间。见此情景,船家说:“轻舟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估计当时是从广西走海路返回老家苏州,船轻则难以抵抗海上风浪。于是,陆绩上岸购买了一些东西,但还是不够分量,情急之下,陆绩看到岸上一块大石头,便请人将其搬到船上,有了这么一个压舱石,陆绩顺利回到家乡,而带石头回家的陆太守,也被人称赞为“清廉太守”,那块石头也被人们称为“廉石”,代代流传下来,到唐代的时候,这块“廉石”依然立在其后世子孙家中。

志向是清廉的“定海针”。守住廉洁,需要有坚定的志向,不为物役,不为人改。东晋时期的吴隐之饮下所谓的“贪泉”,依然能够做到不改其志。吴隐之,现在的山东鄄城人,他年轻时候便“有清操”,为官后甘居清贫,将工资大部分赠与贫困亲戚,而自己穷得冬天披着被子取暖,女儿出嫁时,也只能卖掉家中养的狗以准备宴席,真是“勤苦同于贫庶”。后来,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当时的广州没有今天的繁华,并且多瘴疫,但也“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所以“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早就想革除这种弊端,所以就派了吴隐之到广州。上任路途中,在离广州不远的石门,有一个名为“贪泉”的山泉,相传凡是喝了“贪泉”之水的人都会变得无比贪婪。吴隐之听说后,对家人说:“不看到可以使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心境就不会乱;越过此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知道了。”世上哪有什么一饮就会变贪的泉水,只不过有的人为自己的贪腐寻找借口罢了。一个人只要坚守清廉之志,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所以吴隐之不顾劝说,毅然饮下“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伯夷、叔齐坚守自身理念,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就算他们来饮这贪泉水,也必然不会改变心志。吴隐之到任后“清操逾厉”,平常的饮食也不过是蔬菜和干鱼,有的人认为他是装的,但吴隐之始终不改清廉之行,他把官家配备的豪华丝帐等贵重之物全部送交国库。由于天天吃干鱼,下属以为吴隐之喜欢吃鱼,就弄了一些比较好的鱼,还专门剔除鱼刺送给他,结果被吴隐之狠狠地责罚了一顿。吴隐之在广州为官,除旧布新,整顿吏治,兴利除害,使当地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吴隐之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清廉的志向,无论后来担任什么官职,都能“清俭不革”,终不易心,什么“贪泉”之水,恰能洁吾志!

“廉者,政之本也”,古往今来的事例无不证明,清廉,才是官员为政之德的“压舱石”和“定海针”,唯有守住清廉,一个人才能守住本心,才能行稳致远。

撰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