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要留清白在人间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9-04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是一个永远鲜活的话题,有些人追求一生也不见得明白其中的真谛。对明朝的于谦来说,人生只需坚守两个字:清白。

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少时读书刻苦,志向远大,仰慕文天祥气节,把文天祥画像悬于室内,几十年如一日砥砺自己。23岁考中进士,从而踏入仕途。28岁时,汉王谋反,于谦以御史身份随同平叛,奉命谴责汉王之罪。于谦这个人,说话时“音吐鸿畅”,说起话来就像自带音响,结果他骂的汉王“伏地战栗”,趴在地上打哆嗦不敢起来。皇帝对于谦也很是称许,并且认为于谦可堪大用,便破格提拔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当时,大太监王振当权,他比较贪婪,外地回京官员须先向他行贿才行。有一次于谦要回京时,有人建议说,不带钱也行,起码带一些特产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送给王振,于谦非常潇洒地一挥袍袖,说道:“我只有清风两袖”,并且写了一首诗《入京》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便罗织罪名,将于谦判了死刑,幸亏百姓联名上书,才得以出狱。

于谦是一个耿直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捶胸叹息地说:“这一腔热血,意洒何地!”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于谦可能和其他官员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历史没有剧本,舞台风云变幻。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于谦力主抗战,成为风雨飘摇中的主心骨。为了不让敌方要挟得逞,于谦和其他大臣拥立了新君。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和谈判,危机解除,于谦的声望也日渐增加。谁料,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将于谦下狱处死。

史书记载,于谦死后,家无余财,没想到这一腔热血,换得含冤而死。但历史老人是公正的,他记住了于谦的慷慨忠义和爱民情怀,1489年,于谦沉冤得雪,《明史》称赞他对国家的忠义可“与日月争光”。

如同悬挂文天祥画像砥砺自己,于谦也曾作诗以明志。有一首诗《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烘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但愿苍生俱饱暖”如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样具有浓厚的大爱情怀,也同样具有历史的穿透力,直到今天读来仍令人感动。

还有一首广为熟知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的誓言:“要留清白在人间”,那些宵小之辈也许不懂于谦的选择,但他曾庇护的人们懂。军中一个叫朵儿的指挥,不顾上司的鞭打,坚持到法场祭奠于谦;有一个叫陈逵的都督同知冒死收敛了他的尸体。后来就连皇太后都对于谦之死叹息了好多天。后人把他葬在了杭州,与岳飞墓相距不远。

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从诗中感受到于谦的清廉之志和坦荡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也是为官者应践行的操守,清廉为官,清白做人,人生守一“清”字,足矣。

撰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