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孔子观水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8-28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曲阜尼山孔庙内东南角,有一座古朴的方亭依山而建,此亭始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现存为清代建筑,木架结构,单檐灰瓦歇山顶,这里下邻沂水,视野开阔,相传孔子曾在此观川感慨,故而得名“观川亭”。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常常是历代圣哲驻足游览、寄托怀抱的地方。在黄河边,孔子面对洋洋大川,曾大赞其“美哉”,奔腾而去的川水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也能带来精神上的启迪。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孔子那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这是对人生短暂、人事无常的感慨,更是对自然规律、生命价值的思考。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发道,“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世间万事万物,往来接续,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歇,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事物发展变化的脚步,我们能做的,就是与时偕行、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篇名为《珍惜在位时》的文章中写到:“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倍加珍惜在位的时间,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除了感叹时光易逝,孔子还将水流的规律特点和人生智慧联系在一起,提出“水有九德”。《荀子•宥坐篇》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总结出水的九种品质:利益万物、没有私欲,似德;遵循规律、向着下游的方向流去,似义;浩浩汤汤无穷无尽,似道;一旦决口,便呼啸向前,奔赴百丈深渊,无所畏惧,似勇;注入量器时,平平正正,就像法度;将水注满量器后不用刮平,自然外溢,好似公正;水可以深入所有细微的地方,无微不达,堪称明察;万事万物经水洗涤,渐趋洁净,好像教化;历经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堪称志。君子之所以逢水必观,是因为可以通过观水之德,折射出一个人做人处世、立功立业的无限智慧,后世儒家讲的以德修身,道义为先,讲求原则,明察是非,善化他人,坚定志向等等,都可以从孔子这段观水感悟中找到参照与呼应。

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水作为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是古人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窗口和媒介。观川亭下的河水还在昼夜不息地奔流,它承载着孔子对人生的体悟和时间的感知,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成为激励人们珍惜时间、修身立德、不懈奋进的精神象征。

撰稿:孔明慧

审核:王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