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8-21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勤俭节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充裕,社会中铺张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唐代诗人李商隐总结历史后认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谓振聋发聩。诸葛亮《诫子书》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各行各业都应引以为戒,为政者尤其要注重杜绝奢靡之风,以节俭涵养政德,引领民风。
尚俭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在总结殷商灭亡原因时,就认为商朝统治者生活奢侈,而且“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商王好酒,不循俭约之道,一味放纵自身,最终失去政权。周初的统治者深刻吸取教训,在《尚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周公告诫封国之君不可耽于饮酒,不能贪图安逸。《尚书》中还指出,统治者要“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要想长保禄位,就要躬行节俭。《周易》之中进一步提出“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荣华富贵都不可长久,唯有尚俭方能避免将来的困难。《韩非子》中记载秦穆公问由余古代国家兴盛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答以:“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很多国家之所以失去统治,正是由于不知节俭,一味奢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引用唐代褚遂良的话:“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要求警惕不正之风的危害。
尚俭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共识。孔子提到:“礼,与其奢也,宁俭”,礼的根本不在纷繁复杂,而在于俭而不失其本;又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节俭的人有点固执,但我宁可选择固执一点,这充分表明了孔子崇尚节俭的态度。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为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是统治国家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极力倡行节俭。墨子主张“去无用之费”,提倡“节用”“节葬”“非乐”,批评社会中的厚葬之风和享乐主义;道家提倡“见素抱朴”和“不贵难得之货”,老子主张“去奢”;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自然不能铺张浪费,还主张“俭者不夺人”,自己尚俭的同时不要掠夺别人;荀子主张“节用裕民”。秦汉以来,一治一乱的社会变迁,促使一些思想家和统治者认识到以俭治国的重要性。治国尚俭,持家也是如此。颜之推《颜氏家训》提出“欲不可纵,志不可满”,要“施而不奢,俭而不吝”,不能挥霍,但也不要一毛不拔,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诸葛亮《诫子书》则把尚俭提升到一个高度,认为“俭以养德”,俭是涵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司马光《训俭示康》紧紧围绕“俭”训示儿子要保持“俭以修身、俭以持家”的作风,司马光自己也是做到了“独以俭素为美”,他还引用张文节的话说;“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接着苦口婆心地说道,现在的俸禄都是不可仰仗的,万一家人奢侈习惯了,将来出现变故,不能一下子接受节俭的生活,必然会流离失所。朱柏庐《朱子家训》“勤”“俭”并重,主张“自奉必须俭约”,生活中处处都要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尚书》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作为一种德性,深刻影响了古代政治伦理。《贞观政要》中提到:“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将奢靡视为败坏政德的重要原因。清代名相陈廷敬对家人说道:“勤养俭,俭生廉,廉则清,清便正,正自善”,没有俭,何谈为政清廉呢?《左传》对俭德做了进一步的肯定:“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认为节俭才是德行中之大者,而奢靡实在是一种大恶。魏晋时期石崇与王恺斗富,受到时人的讥讽,石崇最终也死于非命。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节俭看似细微小事,实则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建设,关系到一个家庭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
撰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