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周公:明德勤施,吐哺归心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8-07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周公,姬姓,名旦,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对周公的评价可谓中肯。周公在周灭商、稳定周朝统治等方面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功绩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公是周灭商的重要谋臣。周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灭商的准备工作,《诗经》中说“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而到了文王时期,以高尚的德行招揽人才,实力逐渐强大,武王时期开始实质性地走上与商对抗的进程,并终于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开创了周朝天下。在武王谋求灭商的过程中,有姜子牙、召公、南宫括等重要谋臣,但周公是和武王关系最亲密的谋臣,“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而且史书记载周公“笃仁,异于群子”“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当武王姬发即位后,安排“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并在担心谋商大事不成时,多次召周公问计,周公提出“兹在德敬”的观点,并列出商纣不敬德的十种罪行,充分说明周公具有非凡的谋略和才能。攻破商朝后入商宫时“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周公陪着武王完成灭商大业,其政治地位之高显而易见。

周公为周朝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周灭商后,形势并不乐观,周朝都城远离东方,对如何治理天下、稳定东方尚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灭商后,周公敏锐地认识到尽灭殷人的措施不可行,于是提出怀柔殷人的措施,让殷人居住在原来的居所,耕种原来的田地,并说:“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武王采纳了这个建议。而如何解释天命所归的“大邑商”却被“小邦周”打败,周公提出“天命转移论”,面向殷贵族,武王阐述了天命归于周的必然:“肆上帝命我小国曰:革商国”,是天命我周灭商的,天命从商转移到周了,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朝奉行德政,因而天命归于周朝。这就为周朝的统治烙上了“德”的深刻印记。后人概括为“敬德保民”思想,《尚书》中有多篇文献与周公有关,屡见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如《康诰》中的“克明德慎罚”“用康保民”,《酒诰》中的“经德秉哲”,《梓材》中的“勤用明德”,《无逸》中的“怀保小民”等等,将政治赋予“德”的内涵,体现了周公对现实政治和长治久安的深度思考,对后来儒家思想重视政德以及后世形成德治主义的政治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

周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武王在灭商几年后就去世了,在去世前,武王曾想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让周公继位,周公“泣涕共手”,并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他认识到殷商兄终弟及造成九世动乱的历史教训不应重演,唯有嫡长子继承才能稳定国家。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成王年幼,周公不顾大臣的猜疑,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遂毅然以冢宰的身份摄政。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即负责监视商纣之子武庚的“三监”不满,怀疑周公想自立为王,同时也有膨胀的野心作祟,便与武庚联合作乱。一时之间,东方社会尽是叛军,如果不能平定叛乱,新生的西周政权必定重蹈殷商覆辙。同时周朝内部也有对周公的怀疑,周公耐心细致做通了召公、太公的工作,与他们建立了统一战线,争取到了他们在朝廷内部的支持后,周公迅速组织军队进行东征。周公的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彻底摧毁了殷商遗族的复辟根基,扫清了周朝的大隐患。齐、鲁、宋、卫等一系列封国的建立进一步稳定了东方,使周朝的统治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尚书大传》记载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用简练的话语记载了周公一生的事迹和功业,当然周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间完成所有的事情,但基本上概括了周公的主要事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公所为,都是非常艰难之事,平定叛乱,为西周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分封建国,确定了西周宗法制下的统治格局,使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华夏文化的一种基因;营造洛邑,加强了对东方国家的管理;制礼作乐,总结了夏商以来的礼乐文化,赋予了德性内涵,为儒家文化的开创奠定了基础,使中华文化充满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致政成王,显示了周公的高风亮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摄政就是为了西周国家的发展。

《尚书·洛诰》记载成王对周公的评价:“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清朝乾隆皇帝据此亲笔书写“明德勤施”匾额悬于曲阜周公庙元圣殿,充分认可周公为国辛劳、勤勤恳恳的高尚品德。周公的勤劳还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渴求方面。《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地位高,但仍然尊重人才,不放过任何一个发现人才的机会。东汉末年的曹操写诗赞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政者唯有修身立德、尊重人才、任用人才,才能真正获得人们的拥戴。

千百年以降,周公受到的赞誉举不胜举。周公去世五百年后,孔子将其视为崇拜对象,以恢复周公开创的礼乐社会为努力目标,并且继承和阐发了周公关于德和礼乐方面的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周公也成为儒家的“元圣”。孟子视周公为“古圣人”;荀子将其称为“大儒之效”;西汉贾谊认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当代学者杨向奎评价说:“没有周公便没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便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可谓精准之评价。

周公的思想深邃而又意境深远,需要不断地深入挖掘,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指引,挖掘周公关于修身立德和治国理政的智慧,认识周公在“前轴心时代”对上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会中华文化中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的早期渊源。

撰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