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圣府门前谈家风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7-17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圣府门前谈家风

 

来过曲阜孔府的人,一定会对大门的对联印象深刻——“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不仅展示了孔府“安富尊荣”的显赫地位与无上荣耀,更体现了孔家“文章道德”的圣人家风。从二堂上“诗书礼乐”、“节并松筠”等匾额,到学屋“东趋家庭学诗学礼承祖业,西瞻祖庙肯堂肯构属何人”的对联,寄托着孔氏家族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也昭示着孔子后人继承祖业的坚定决心。

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此,学诗学礼成了孔氏子孙的必修课,诗礼传家成了孔氏家族的家风。明万历十一年,孔子第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又颁布了《孔氏祖训箴规》,进一步严格和明确了孔家的家风家训,在家族祭祀方面,要求后世子孙要“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在家庭生活方面,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在人格培养方面,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在做官从政方面,“勿嗜利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在这些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孔氏家族人才辈出,孔子的孙子孔伋继承家学,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述圣”;汉代经学大家孔安国编撰《古文尚书传》、《古文孝经传》,为古文经学的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唐代时的经学大家孔颖达,融合南北经学,主编《五经正义》,还有清代文学家孔尚任,书法家孔继涑,近代名医孔伯华,时代先锋孔繁森等等,他们都继承祖训,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家向来重视家风建设,我国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也把良好的家风作为立家之本。比如孟母通过“三迁择邻”、“以刀断织”的方式来教育孟子要“旦夕勤学不息”;岳飞的母亲为了激励儿子积极投军、奋勇杀敌,在岳飞脊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南北朝时期生于乱世的颜之推,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宗旨,写下著名的《颜氏家训》,把读书做人、尽忠尽孝作为家风的核心,成为家族内部管理和训诫子弟的经典之作。晚清曾国藩,深受儒家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留下了“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十六字箴言。他希望儿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在这样的家风熏染下,曾氏一门人才辈出,其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收复伊犁的功臣,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还有诸葛亮《诫子书》、朱柏庐《治家格言》、《傅雷家书》等家教经典,无不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良好家风不但对自己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人民大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

《孟子》中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修身立德是做人处世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他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他不仅关心普通家庭的美德传承,更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要提高自身修养,做好表率。《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记》有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以身作则,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二要严格管教家人,不搞特殊。焦裕禄不许儿子看“白戏”,谷文昌不为子女“争取”工作,杨善洲坚持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在农村……这些优秀党员干部的做法,让子女们在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品行中受益终生。而近些年查处的贪腐案件中,“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纵容家属幕后敛财,利用“人脉”非法牟利,这些行为不仅毁坏了家庭,也严重抹黑了党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为官从政的目的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优秀的家风文化,是一代代名人圣贤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治家经验,是一代人立业兴家、安邦定国的坚实后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我们应该承担起继承、创新、发展优良家风的历史责任,让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焕发感染力和生命力,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撰稿:孔明慧

审核:王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