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官箴书里觅政德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6-12

 编者按: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官箴书里觅政德

 

中国古代比较重视为政者“德”的建设,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也往往将自身从政经验和德行修养感悟加以总结提炼,形成了适应古代政治环境的政德修养理论和方法,以官箴书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从先秦时期开始,历代都有“官箴”类文献,指导官员加强政德修养、树立从政为民理念,在历史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官箴文化,为我们今天推进领导干部立政德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根源。

 

历代官箴书概览

箴,有儆戒、劝谏的意思;官箴,意为对官员的劝诫。在早期,官箴主要是官员臣属对君王的谏戒。《左传·襄公四年》载:“命百官,官箴王阙。”让百官指出君主存在的过失。现在保存最早的官箴是产生于西周的《虞箴》。秦汉以后,箴谏君王逐渐演变为对官员的劝诫,或者说是百官守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为吏之道》,讲的是作为吏应该遵守一些道德准则,如所谓的“吏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近年出土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北京大学藏秦简《从政之经》和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等文献,都体现了当时官吏群体的道德修养追求,如敬、忠、慈、孝等,能够看得出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代始开编写官箴书之先河。西汉时,杨雄撰有《十二州箴》和《二十五官箴》共37篇,内容主要是劝为臣者执忠守节、恪尽职守。东汉时期的崔寔开始正式用“官箴”一词作为书名。两汉以后,官箴文的创作逐渐成为传统,历代不乏此类书籍。西晋时期的官箴文献有《太子箴》《国子箴》《女史箴》《大司农箴》《御史中丞箴》《吏部尚书箴》《丞相箴》等,主要是以官职为箴谏对象,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也有玄学的色彩。唐代时期官箴的代表作是武则天所撰《臣轨》,从为臣之道、为臣之德、为臣之术三个层面阐述了官员应该具备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宋元时期,官箴书的撰写者比较多,如朱熹、吕本中、真德秀、张养浩、陈襄、许月卿等人,他们有的不仅是当时名臣,而且还是循吏之典范,加上宋朝时期儒学的发展,使他们非常重视官德,甚至作为北宋皇帝的宋太宗,都将五代后蜀王孟昶颁行的《令箴》改编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并令各郡县刻石立于公署,以便时时自我儆戒,后来元明清时期,均沿袭此例。宋元时期的官箴也逐渐由具体而转向抽象,由开始的实务指导转向系统的行政指导,这一点,在吕本中的《官箴》中已经出现,到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达到顶峰。明清时期的官箴文,继承了宋元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有新的发展,在继续注重道德劝诫的同时,增加一些知识的传播,如关于文告的撰写、法律解释和应用、法医等州县治理相关的技术性知识以及官员行政礼仪,代表性的文献有《招拟假如行移体式》《问刑条例》《平冤录》《新官到任仪注》等,简直是官员的“百科全书”。同时,也开始注重将前代官箴书汇编,并出版售卖。明清时期代表性的官箴书有《薛文清公从政录》《官箴集要》《官常政要》《从政遗规》《牧令须知》以及清雍正皇帝颁行的《钦颁州县事宜》。这些官箴书,往往以“正己、治家、处事”为思路进行编排,体现了儒家注重修身的人格建设以及重视德治的政治传统。

 

 

官箴书里的政德

官箴书受儒家思想影响,反映了儒家的政德理念。从历代官箴书内容来看,体现了古代为官者修身正己的道德追求、清正廉明的行政规范、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官员,将儒家道德伦理视为为官从政的基本素养。汉代马融在《忠经》中指出:“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宋代吕本中在《官箴》开篇就讲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慎、勤、明,被古人视为为官者的基本品格,因为“清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勤则明作有功。慎则敬而无失。”宋代李元弼在《作邑自箴》中说:“谦、和、廉、谨、勤,然不出此五字。推而广之,则达矣。”谦虚、廉明、勤谨、和气,这些品格集中在一位官员身上,那么必定是清正廉明的好官。这些伦理道德规范被纳入官德范畴,意义非凡,说明古代官员对自身职责操守具有了初步的自我省察,修身正己也成为为官者首重之素养。宋朝吕夷简刻“门铭”于门上,可谓集古代官德之大成,内容为:“忠以事君,孝以养亲。宽以容众,谨以修身。清以轨俗,诚以教民。谦以处事,乐以安贫。勤以积学,静以澄神。敏以给用,直以全真。约以奉己,广以施人。重以临下,恭以待宾。贯以以道,总之以仁。”综合了官德的各个范畴,最后归结到“仁”上,可谓一语中的,心中有仁,自然能够正己修身。

元代张养浩在《庙堂忠告》中专门提到宰相要注重修养:“惟善自修者,则能保其荣;不善自修者,适足速其辱”,而且指出了具体修养什么品格:“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牧民忠告》则对州县官吏的官德提出具体要求,如“省己”“克性之偏”“戒贪”等。《州县提纲》开篇就是“洁己”,而且还提到了“防闲子弟”、“戒亲戚贩鬻”以及针对吏之贪要“先反诸己以率吏”,要以身作则,杜绝贪腐,同时还要加强家风建设,管好家人。

除此而外,针对如何对待平民百姓也有专门的论述。《宦海指南》中指出:“亲民之官,莫如州县”,而且指出如果州县基层官吏尽职尽责,做到“政简、刑清、民安、物阜”,那么社会中就不会有兵革之患了。清朝的《居官必览》指出,州县一级的基层官吏要经常下去实地走访,“巡历乡村,与山村野叟,欢然讲论,察访舆情,不烦人迎接,不累人一啜一杯,务期民志常通,欲恶与共。”这些话放在今天依然有其闪光点,不仅要求基层官员要常常下乡村察访实情,而且要真心实意对待老百姓,不能搞迎来送往,吃吃喝喝,而且要了解百姓所需所求,要理解老百姓的喜好和厌恶。清朝蔡世远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到位,他说州县官吏要“驭民以诚不以术”,对待老百姓要真诚,不能搞权谋诡计。

古代官箴书从道德和行政技巧两个层面对官员进行儆戒,试图通过儒家道德伦理规范,促进官员们洁身自好,做好一地主官,维护一方平安,反映了儒家思想影响下,官员群体对儒家道德的践行,也反映了一些思想家以及君主试图以道德软约束规范官员群体,让他们能够自我修养、恪尽职守的理想。

 

书写当代官箴,不断涵养政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开展干部政德教育,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古代官箴书包罗万象,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宝藏,学者林宗岗指出,读官箴书“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事;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比较深刻地道明了古代官箴书的价值。但也要认识到古代官箴书中具有明哲保身、圆滑狡诈、权力崇拜、讲究权术经验的消极面,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粗取精,选取合理成分,以促进当今领导干部书写属于自己的“官箴”,不断正己修身、涵养政德。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代,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黄文秀等党的优秀干部,他们身上体现的优秀道德,更是令人感动,他们也在工作中用实践和生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官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出的“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最简洁有力的当代“官箴”了,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心怀“百姓至上”理念,必然能够做到正己修身、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撰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