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文化】始祖文化与文化自信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6-03

 
 
编者按:充分挖掘传统政德文化资源,从中汲取修身立德和治国理政智慧是开展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特开设“政德文化”专栏,依托我市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耕于经史子集,涵泳于古事今闻,举凡文献典籍、古迹遗存、官箴铭言、方志笔记、诗词楹联、俚词俗语所体现之政德人物、政德故事、政德智慧,必悉加详审,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持续推出系列文章,力求雅俗共赏,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始祖文化与文化自信


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学发源地,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比孔子更早的人文初祖黄帝也诞生于此,东夷族首领少昊率领部族生活于此,因此,除了儒家文化,曲阜的始祖文化也独具特色,并源远流长。


古迹遗存

城东三公里,有寿丘和少昊陵。晋朝皇甫谧认为:“黄帝生于寿丘”,唐代张守节认为:“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关于黄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说法,除了曲阜寿丘说之外还有河南新郑说和甘肃天水说,这两处地方也都有古代典籍证据和现代学者论证,曲阜寿丘说是宋代官方的认定,而且宋朝都城开封离新郑更近,不选择新郑而选择曲阜,说明在宋朝学者的眼中,曲阜更有可能是黄帝的诞生地。其实,关于黄帝诞生地的争议,本身就反映了上古时期,黄帝部族“迁徙往来无常处”的生存状态,曲阜地处黄河中下游,更有利于农业种植的发展,因此黄帝部族生活于此,后来又迁徙到其他地方是极有可能的。

寿丘为一层层长条石块垒砌而成的梯形平台,俗称“万石山”,台顶有一石室,为庑殿顶,上覆琉璃瓦,内供汉白玉雕刻神像一尊。在黄帝时期,不可能建有这样的石丘,此石丘乃是后人建成的纪念性建筑,和宋代时期为了祭祀黄帝在曲阜建成的景灵宫一样。景灵宫是北宋时期皇帝宋真宗为祭祀黄帝而建,现在建筑已无存,只剩两块“万人愁”大碑,默然耸立,诉说着时代的沧桑。景灵宫的建立,是北宋皇帝在对外武力不彰的情势下,为了凸显中华文化的优势而建,因赵姓天子认为其始祖为黄帝,且经过查访,认为曲阜寿丘乃黄帝诞生地,因而建景灵宫以祭之,并将曲阜县治迁至此地,改名为仙源县。

少昊陵在寿丘北三十步,为一高大缓坡,也被称为“云阳山”,少昊时代的墓葬特点是“不封不树”,因而此坟丘为后人所筑之纪念性标志物。少昊陵享殿供有“少昊金天氏”木主神位,享殿之内悬有“金德贻祥”匾额。寿丘与少昊陵离得非常近,有的资料上将寿丘标注为少昊陵。这个错误从明朝时期就有了。明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访先代陵寝,并“命各省具图以进”,曲阜县误将寿丘作少昊陵画图上报,朝廷遂规定“曲阜祀少昊”。曲阜县怕朝廷追究责任,遂不敢再提寿丘之事,于是将寿丘并少昊陵一起单列院墙圈入为少昊陵园,所以出现纪念黄帝的寿丘在少昊陵园的场景,以及寿丘被误认为少昊陵之事。

不仅黄帝和少昊,曲阜也有神农氏的遗迹传说。《帝王世纪》记载:“神农又营曲阜”,《寰宇记》:“曲阜,炎帝之墟,故鲁多神农之迹。”清朝时期修订的《阙里志》说,鲁城归德门外有神农祠,犁铧店村就是当年神农试耕之地,以前有“粒食之源”牌坊,并在神农开市处建有“日中古市”坊。

曲阜周边县市区还有关于古代始祖伏羲的传说或遗迹,泗水、邹城、微山、鱼台、嘉祥、任城都有祭祀伏羲的庙宇遗迹,汶上有关于蚩尤的遗迹。这些说明曲阜及济宁其他县市区在上古时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区域。行走在这一片区域,与我们的始祖文化遗迹相遇,对中华始祖带领先民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产生无穷的敬意。


始祖文化内涵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自幼聪慧的黄帝,长大后成为部族首领,他率领部族打败姜姓部落首领炎帝于阪泉,又与九黎族首领蚩尤战于涿鹿,击杀蚩尤;后又北逐荤粥,遂被各部落尊为部落联盟首领。传说黄帝时期,发明创造甚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作甲子、调历、造字、制音律、明医药、作算数等等。为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也被称为“人文初祖”,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称呼,在凝聚人民共识、团结华夏儿女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少昊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也有典籍说他是黄帝之子。《帝王世纪》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相较于黄帝诞生地的争议,少昊率领部族在曲阜一带繁衍生息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史记·周本纪·集解》:“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了郯国国君到鲁国朝拜,鲁国大臣昭子问他“少昊氏以鸟名官,何故也?”郯子回答说:“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然后介绍了各种官职的名称。郯国,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郯城一带。少昊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职官,从各种职官设置来看,当时的历法、农业、手工业、音乐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说明少昊时期已经进入一定程度的文明阶段。

伏羲、神农、黄帝、少昊等始祖人物带领部落人民为改善生存环境不懈奋斗,开创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动力。


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说,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没有精神支柱。而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难以讲清楚我们现在的制度优势,在文化上,也会没有底气。建立文化自信,必须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黄帝是华夏儿女心中共同的“人文初祖”,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华始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早期,带领部族人民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不断进行发明创造,定历法、设职官、正度量等等,推动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促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在历史上形成了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内聚和合的始祖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这种始祖文化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无论遭受多少劫难,总能凝聚力量,不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开展干部政德教育,不仅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和治国理政智慧,更应该汲取中华始祖的开拓进取精神,认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与世界上其他文化比较中,认识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继而从根本上坚定文化自信。

 
 

供稿:王希伟
编辑:孔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