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文化

【政德之声】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曲阜干部政德教育 │ 发表时间:2024-04-08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感悟民族品格的重要载体。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智慧、道德境界,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开设“政德之声”栏目,推出系列原创文章,或阐发哲思,或著为小文,或抒发感悟从不同视角阐述政德文化,探索理论建设,展现政德风采,为推动干部政德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其中蕴藏着解决今天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因而要想治理好当代中国,就必须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做到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将人类与万物看成宇宙中的成员,人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而是与万物紧密相连、平等互利的生命体。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努力追寻并把握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最终做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发展与和谐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秉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的情怀深入人心。
任人唯贤,广纳贤才。任人唯贤,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经验智慧。《论语》中,仲弓问政,孔子明确说“举贤才”。《墨子》中提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古人认识到,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建功立业、安邦定国必须广纳贤才,秦孝公得商鞅而强国家,刘邦得张良、萧何等人才而一统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而成就伟业,唐太宗得魏征而开创贞观之治...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利用起来。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亲仁善邻”出自《左传》;“协和万邦”出自《尚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责任与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交往之道的经典概括。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初衷:“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这就精准诠释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深刻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特质与气质,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华文明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气度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古代的治国理政智慧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形成和积累,应当积极继承与发扬,使之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撰稿:马会祥

初审:李   斌

审核:孙胜楠